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讨 > 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苏罡:加快推动养老金融人才发展 促进经济新动能
发布时间:2017-01-09 17:28:47作者:苏罡来源:浏览:打印
\

2017年1月7日,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在深圳举办以“新供给 新经济 新动能”为主题的2017年年会,特邀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多位知名专家,为2017年如何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把脉献策。会议由华夏新供给经济研究院、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主办,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协办。
 
以下为中国新供给50人论坛副理事长、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苏罡演讲实录:
 
苏罡:
    
尊敬的贾院长、洪院长,各位来宾,非常荣幸能参加今天的论坛!
    
今天论坛主题谈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新动能,今天有很多位学界和政界的大咖,更多是从宏观角度,政策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我们作为一个企业,我想可以从微观提供给大家一些想法。
    
任何动能的产生,我们最近看到很多人工智能的发展,包括master在互联网上打败了几乎所有的围棋高手,当然企业在微观方面管理,机器人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走上领导岗位,短期之内可能还需要人来做这个事。所以我想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如何从人才的角度我们为经济提供新动能”,总要有人做这些事情。
    
大家经常会说到一个对人才的观点,在发达国家比如说以美国为主,一流的人才是在企业,就像川普组建他的政府内阁的时候,我们发现他找了诸多个企业一流的领导人。那二流的人才在哪儿?一流的人才实际上在学校。三流人才呢?才在政府。因为他的政府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政府,他只需要更多的去执行,没有太多的责权利的空间供他发挥。
    
但是在中国,似乎是倒过来的。一流的人才是在政府,二流的人才是在学界,像我们这种三流人才在企业里面去努力的为企业创造价值。
    
当然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政界和学界优秀人才在加入企业队伍,我相信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企业现今的问题,还需要更加优化,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真正从价值创造的角度,直接为企业为社会创造。
    
今天我会快速为大家分享四个方面:
    
1、养老金融行业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2、养老金融行业亟需优秀专业人才的汇聚;
    
3、当前中国养老金融行业聚集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
    
4、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建议;
    
养老金融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毫无疑问很多观点都是老调重弹,我掌握的数据不见得比在座各位掌握的更多。老龄化的问题必然会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变化关键的因素,如何解决包括养老金缺口在内,这个很现实的问题,钱从哪里来?需要通过养老金融这个行业,才有可能长治久安的、持续的把财务长周期管理问题解决掉。
    
对于养老金融来说,可以考虑从三个方面助力经济社会的发展,包括供给侧结构改革。
    
1、经济结构的转型,但经济结构的转型对中国来说,我相信三架马车最核心的还是“消费”。中国人为什么不敢消费?大家都知道,要存钱为教育、医疗、养老等等。当我们面临国外的观点“中国人特别爱储蓄”,其实突然发现,我们储蓄的不如人家的养老金多,不如人家的体系更加有可持续性。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思考,怎么通过养老金融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让大家更愿意去消费,而不是把更多的钱放在银行,更能够发挥资金的价值。
    
2、养老金融对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作用,毫无疑问就是它能够带来长钱,这个问题我相信我们在去年上海峰会的已经有专家提出这个观点。长钱的问题对于社会的发展毋庸置疑,因为只有长钱才能够更多的去分享经济的成长,去获得长期的风险溢价。全国社保大家都看到,它有非常优秀的业绩,当然成功原因有很多,但是我个人看法是两方面原因。第一是非常优秀的资产管理体系,从战略资产配置到管理人的选择,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体系。第二是资金没有负债压力,资金期限足够长。而这种足够长的期限,而且没有成本压力的资金,使得能够分享足够高的风险溢价。
    
那么养老金融毫无疑问,就是可以最有效的为社会积累长期资金的重要来源。第三个方面养老金融毫无疑问可以助力养老事业的发展,可以创造很多新的产业,特别是很多跨领域的产业,培养很多复合型人才。这些产业的发展,包括与养老相关的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我相信一定能够丰富大家体会供给侧改革最实惠的获得。
    
但是养老金融行业我们会看到,即便从养老金角度来说,现在还处在起步阶段,这些数字我们跟美国、OECD国家相比确实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大的差距可以看到是我们存在的问题,但是也是我们巨大的商机。因为这个市场确实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养老金的管理对金融行业和实体经济来说,主要是两方面。恰恰的体现了今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中求进,在“稳”方面,养老金融可以做到,因为养老金持续增长,能够有效为社会人民提供一个基石不用担心自己人生的起伏问题。在“进”的方面,养老金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国家的基础设施,重大的民生工程,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等方面,都能达到进的效果,所以我们说养老金融实际上是最有效的能够贯彻中国经济发展的最核心政策的重要手段。
    
第二个大问题,这些人才对于养老金融来说目前是什么状态?
    
我们感觉养老金融的人才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专业化,一个是复合型。
    
从专业化的角度来说,对这一批人要求必须有非常强的综合素质,这个综合素质包括他的专业技能,也包括他的成就感。也就是说不仅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而且也是一个愿意付出的人,这点非常重要。能够体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能够把自己的价值跟社会结合起来,我相信这确实不是一般对人的要求。当然养老金融人才,从专业技能来说,对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分析能力,要求很高。
    
从复合型角度来说,养老金融人才实际上是跨领域的,因为养老金管理公司,既做二级市场又做一级市场,既涉及到公开市场又涉及到非公开市场,各种投资品种都要介入,对我们队伍要求非常高。我们经营过程当中,也要同时面临多个监管部门的监管规则。这样一个队伍需要贯通的投资能力和风险合规的管控能力,当然要求是非常高的,而且我相信养老金融行业,不仅仅是在养老方面的管理,必然会涉及到产业的发展,和养老服务的全产业链,所以对人才的要求将会非常复杂。
    
目前来看我们搜集的数据,我记得上次北京年会上我只是初步提了这个观点,当时数据搜集的还不全面,过去一段时间我们把这个观点做了深化,这里能够提供更加清晰的数字,到2016年底为止,全国在从事公募基金领域的人员,包括108家基金公司和其他的证券公司,以及还有一家保险资管公司,一共120家,管理的规模是8.7万亿,其中投研人员是5500人,非投研人员大约3.5万人,投研人员人均管理16亿。保险资管层面,21家保险资管机构,6000人管理的资产规模是15万亿。平摊到1920个投研人员身上大概人均管理80亿。好像保险资管管理更集约,但背后证明保险资管的专业化管理可能不够深入,分工不够细化,所以人均管理规模才会远远超过公募基金。
    
我们看养老保险公司,如果我们把养老保险公司视作一个比较专业的养老金管理的机构,这个领域管理的规模现在大概在1.2万亿,现在因为有大量销售人员,所以现在大约在1.8万人左右,其中投研人员很小,只有大概200人,人均管理规模超过60亿。真正跟中国养老金管理直接相关的从业人员大概有多少人?
    
我去年讲是1000人,这个数字还是有点过于乐观,实际上我们把最核心的人加起来,也就是500到600人,大概占这146家跟养老金投管机构专业力量占多少?7%,占140家全部人员1%。大家可以看到,这方面人才有多么稀缺,人才队伍有多么薄弱。
    
我们搜集了国外一些比较主要的,从事养老金管理的机构,包括先锋投资集团、信安金融集团、富达投资管理公司、普信资产,这些人家的规模随便抽出2到3家,就会比我们现在的公募基金包括保险资金管理规模要大。即便这么大规模的情况下,他们按照投研计算人均管理资产规模是多少?仅仅10亿美金左右,换算成人民币也不过就是70亿人民币。
    
这么庞大的机构,人均管理规模也只有70亿,似乎没有体现出他的规模效应。这说明什么问题?国外包括养老金的资管机构,他们分工已经非常细化。他们内部有诸多专业化部门雇佣大量专业人员支持他的发展,并不是追求人均管理规模最大化的问题。相对而言,我们养老金管理业投研人员的密集度还远远不够。
    
第三个方面,我们要分析一下,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局面?
    
毫无疑问,我们必然存在一些问题。
    
1、养老金融的专业总人数明显不足;
    
如果按照140多家机构跟养老金从业人员相比只占1%。
    
2、人均管理规模太大,不够细分。
    
在公司内部,没有足够的专业化部门支撑整个团队的成长。
    
3、养老金融专业人员在资产管理人员当中处于弱势地位;
    
大家更愿意做公募基金管理,不愿意做年金管理。
    
4、养老金融专业人员在各自工作中明显人员不足;
    
如果是混合型养老公司,可能有5000人,但是投研人员可能也就只有100多人,这个占比就非常小。所以大家对公司发展和人员地位,几乎没有发言权。
    
5、养老金融专业队伍稳定性非常差;
    
离职率非常高,一方面跟工作压力有关系,最近大家知道人保养老保险公司刚刚成立,你说他的人从哪里来?一个字“挖”,他从哪里挖?只能从其他的养老保险公司那里挖,没有办法,这个行业面临就是这么一个相对供给和人才需求差距比较大。
    
养老金融人才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一个是本身市场发展慢,包括不仅是年金养老,大家知道基本养老才刚刚放开,这个市场发展慢,当然没有办法吸引更多人从事这个工作。第二,养老金管理机制非常复杂,委托人、受托人到投管人链条非常长,背后管理复杂的程度,使得专业人员认为这个工作性价比不高,太累,宁可做公募基金管理。第三,养老金投资范畴不够丰富。大家知道年金到现在为止没有放开股权投资,没有放开境外投资。这些投资范围的问题,也就是说会使得投研人员没有更好发挥空间,也吸引不了新型投研人员加入这个领域。第四方面养老金管理机构出于经济效益原因,投入不足。本身经营很困难,我恐怕很难有资金投入。大家知道长江成立到现在十年,直到去年,才累计盈利,因为我们还是惟一的一家,做信托型养老管理机构盈利的。
9年才盈利的资管机构,几乎全世界都不太好找,因为资管机构按道理说,3年就可以盈利,寿险公司做到7—8年是行业规律,资管公司不可想象9年可以盈利,大家可以想象养老金管理确实他的商业盈利模式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第五,养老金涉及到法规政策非常复杂,来自不同的监管机关,大量的长期的法规文件使得人才的培养难度很高。
    
最后提点建议;
    
1、加大就业舆论导向,鼓励更多优秀专业人才加入养老金管理公司和领域;
    
作为普通的人从小到大,刻苦学习,考上大学,运气不错进了金融行业,然后不断培养自己的能力,成为了一个所谓的专业人士。我们并不是天才,我们只是在用专业技能创造价值。但是当我们在职业生涯不断提升的时候,都会有一个追求成就感的问题,不仅仅是追求个人财富的积累。那么什么样的行业在金融行业里面,才能够把个人的价值跟社会贡献结合起来?这样的工作不太好找。养老金管理,是一个能够把个人的专业技能与价值实现,跟社会价值有效结合的。因为我们是在为全国人民管理养老金,你自己的专业技能发挥出来了,也就意味着全国人民都会因为你的专业技能,增加了养老资产,都会分享到我们的价值贡献。所以养老金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能够把个人价值跟社会价值结合起来的行业。当然我相信这个逻辑关系如果有更多人知道,会吸引更多人进入这个领域。
    
第二个基础人才培养;
    
我们高校如果能开设养老金融教育,会给这个领域提供基础性人才,而不是从现在既有的专业中吸引来,然后再培养他。当然养老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一定是非常复合,跨领域的专业培养。
    
第三个方面必须提供产品和变化提高我们的效率;
    
我们并不是说人均管理规模应该降低,就是提高效率。而是应该通过更加标准化的、产品化的管理方式,来替代现在年金领域零散的、单一的专户管理,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给养老金的资产管理更加有可持续性。
    
第四、作为养老金管理公司的股东,不能要求过快的回报,可能跟基金公司,或者很多私募管理机构还不好比,还要有更多大量前期投入,或者超前投入,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愿意长期在养老基金管理中服务。
    
最后完善养老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员工持股的机制,给员工提供长期激励,让他们把养老金融作为他们终生的职业,而不是自己职业生涯的跳板,我相信如果是这样,中国的养老金融人才,养老金管理人才越丰富,在座各位的养老金就会成长的越快,谢谢大家!
 
分享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