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讨 > 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黄剑辉:经济增速难回到7.5% 民生改善更重要
发布时间:2014-10-12 17:16:00作者:黄剑辉来源:经济学研究院浏览:打印
  10月12日,新供给2014年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在北京举行,和讯网作为合作媒体在现场全程播报。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黄剑辉在会上做了发言。黄剑辉认为,从14年全年的情况看,三季度经济增速回到7.5%的目标有些难度。预计固定资产增速将继续下滑,社会消费会小幅度回升,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也会有所回升,CPI会同比涨幅有所收窄,供给保持稳定,利率会维持比较温和的水平,先涨后跌的汇率水平。
  
  关于政策建议,黄剑辉院长提出了三点,第一、建议将生态民生的改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提升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建议未来应该以改革开放创新,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为重点,运用“中西医原理”,以改革激发市场的活力。第三、以开放促进拓展市场的空间。
  
  以下为发言实录:
  
  黄剑辉:首先汇报一下国际金融运行的特点。从美国来看,整个经济平稳复苏,QE已经接近尾声。美国公布的9月份失业率为5.9%,是08年危机以来首次回落到的底部,CPI同比增长1.7%,没有达到2%的调控目标。目前,各方面均在关注美国的加息,而这需要等待其就业和通胀达到前面提两个指标以后,才能够实施。从欧元区来看,八月份同比维持了0.4%的水平,三季度还会遭遇停滞,预计欧央行还会继续扩大QE的规模。日本方面,9月份制造业PMI微降到了51.7%,贸易方面赤字有所缩小,增速不会高于一季度。
  
  从主要的新经济来看,在8月份,俄罗斯、印度,同比都在7.5%以上,预计未来这一段时间,新经济体面临增速下滑和结构转型的同时,还要面对美国QE退出带来的资产外流的风险。除了中国以外的金砖四国,都会面临高通胀与经济增速的情况,预计全国经济增速会小幅回落,新兴发展中国家,预计增长4.6%,金砖国家4.8%。
  
  第二方面是关于1至8月份中国经济主要的核心指标的变化情况。社会消费小幅度回落:8月份消费的增速由12.2%降到了11.9%。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1到8月增速回落,下降了0.5个百分点,到16.5%,前几年该指标一般都在20%以上,所以投资增速的放缓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其中,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下滑影响是主要的因素。出口有所放缓,进口继续下滑。实体经济中制造业下降了0.6个百分点。CPI同比微降,由2.2%降到了2.0%。PPI降幅首次扩大,部分产业的产能过剩和价格压力还比较大。货币供应属于比较稳定的区间,M2增长12.8%。从我们这几年跟踪研究来看,这个增速是偏慢的。我们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建议M2的增速应按照GDP的增速加上CPI的增速再加三到五个百分点作为调控的目标。汇率小幅上涨,利率有所回落。
  
  预计固定资产增速考虑9月份的数据以后将继续下滑,社会消费会小幅度回升,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也会有所回升,CPI会同比涨幅有所收窄,供给保持稳定,利率会维持比较温和的水平,先涨后跌的汇率水平。从14年全年的情况看,三季度回到7.5%的目标有些难度。
  
  然后汇报一下这一两年来,在洪董事长和贾康院长领导下的研究成果。
  
  第一,这两年我们写了几篇很重要的文章。第一部分是2012年10月份的成果,以改革为核心的中国构建发展,登在《第一财经日报》。以改革为核心,是贾康院长当时坚持必须要加上的,在2012年的时候,谈改革驱动还是比较少的,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是最关键的几个字。
  
  第二,提出对中国经济发展,中西医结合。有了疾病的时候,西医要上,要有财政和货币政策。但是病好了以后,也不要不锻炼身体,中长期是中医,比较强调通过改革开放来提高要素供给的能力,通过开放引入国外的要素,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适度消费,节约资源。过去西方经济学,比较强调经济增长问题,现在我们把它分解成总量和质量的问题。有质量的增长,才是经济发展。要关注国内的消费市场,还要关注国外消费市场,欧美危机以后,要由出口导向转向内需,其实是很难实现的,因为结构性不同,实际上也难于操作。从分析未来的经济政策的角度,把经济增长的源泉,分成了三个阶段:基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面提出的,比较强调商品贸易,在贸易的框架下,基于比较优势分析这个问题。第二方面熊彼得增长,强调技术进步的增长。有些学者提出划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实际上不是划定边界的问题,而是要怎样让政府强化市场的有效性运行,这是奥尔森先生提出的制度的增长。世界经济论坛,施瓦布先生提出了三个阶段。中国目前平均的水平是小企业、创新驱动为主。东中西部,深圳、北京、上海,已经到了人均GDP一万五以上,进入到了创新驱动的阶段。贵州、云南、广西,恐怕还是在要素驱动阶段,方向是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未来的新的动力机制,我们建议,以改革开放,改革之路,开放市场,创新创造,创新模式,创造新的产品为重点,比如说华为、苹果不断创新,新的供给创造新的需求。把落脚点放在生态民生方面,如何改善生态,提升民生的水平。
  
  基于前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三方面的政策建议。
  
  第一,建议将生态民生的改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提升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08年,萨科齐总统组织法国的经济学家,欧美二三十个有名的学者,对原来传统的GDP,进行了很系统的反思,提出要对传统GDP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更关注生活质量问题,更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这两天提到中国按GDP衡量的GDP超越了美国,但这个超越只是GDP的增长,不意味着我们的社会进步超越了美国,也不意味着我们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超越了美国。我们建议将生态民生的改善、生活质量环境的提升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去追求GDP总量,因为那并不是目标,这是一个过程。
  
  第二,基于前面的分析,我们建议未来应该以改革开放创新,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为重点,运用姚司长提出的中西医原理,以改革激发市场的活力。例如,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目录,通过2013年和2014年两轮减少行政审批今年年底,中央政府要审批的范围只是去年年初的24%,大幅度减少了审批。
  
  以开放促进拓展市场的空间,包括习总书记,李总理,出访亚非拉、欧洲。李总理这两天在欧洲访问,都是通过开放,把中国的市场空间进一步的扩大。创新既包括政治创新,也包括技术的创新。要实现技术创新的源泉在于制度,制度创新的动力在于改革,通过改革来改变不适应科技创新的制度安排,用好的制度安排,来激发技术的创新。总书记在不久前召开的中科院院士大会也强调,实施创新驱动的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紧迫是要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最大限度解放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的潜能。
  
  未来中国的发展要着眼于长跑,要以跑马拉松的心态考虑中国的宏观政策,中国、印度、美国、欧洲、日本的竞争不是短期的。中国应保持这种跑马拉松的心态,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更加注意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的问题。这也是新供给十几个人合作的新书《提升竞争力》的主要议题。把这本500多页的书归纳为三句话做总结:
  
  1.中国按照GDP衡量是全球第一大国,按汇率衡量是第二大国,我们将国际竞争力作为衡量中国实力的新视角和标志,构建新的标识,衡量中国实力。
  
  2.要把提升国际竞争力作为中国未来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和我们能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力。就是在跑马拉松的时候,怎样能够持续保持生命力和竞争力是关键。
  
  3.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未来实现强国富民的关键。
分享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