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讨 > 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黄剑辉:2020年前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教育改革前瞻性思考
发布时间:2020-11-10 16:17:31作者:黄剑辉来源:浏览:打印
\
黄剑辉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

尊敬的贾康院长,王桂新教授,各位嘉宾、女士们:

大家下午好。特别高兴能够再次来到上海与大家共同研讨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教育改革问题,这一次活动是由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与复旦大学共同主办。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有“华夏”两个字,“华夏”就是中国。“复旦”本意应该是振兴中华的意思,所以我们这两个机构共同合作探讨如何更好的发展中国经济、更好地促进中国的教育改革,我觉得有很深远的意义。

今天具体给大家准备的发言题目是《2020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迈向2049我国教育改革战略思考》,一共向大家分享三个方面:

一、2020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从全球来看,首先对前三季度进行回顾: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欧洲出现二次反弹。但是主要国家经济是持续修复的,制造业的改善总体上快于服务业,全球经济在艰难曲折中缓慢复苏。美国经济缓慢复苏,目前总统大选是焦灼的状态、11月3号正式大选。欧洲疫情出现了二次反弹,复苏的势头是有所降温;日本经济逐渐恢复,新型经济体缓慢复苏。这是三季度。四季度从全球来看,随着中美两大经济体前景的改善,总体判断:全球经济有望从新冠疫情中走出。OECD9月份最新预测:“全球经济增长预计是-4.5%”,虽然是“-4.5%”但是好于“-6%”。所以总体态势是向好的,国别也是类似的情况。从全球的经济来看,还有一个基本的特点:进入到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高杠杆、高资产价格。在这个背景下,还有几个特点进行分析:中美脱钩的风险是越来越大的,表现在经贸、科技、战略、企业、金融等多个层面。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面临重组,这次疫情之后会进一步加剧全球产业链的重组。

我们把眼光再收回到国内、中国方面:前三季度、按照上周刚刚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三季度GDP是同比增长4.9%,主要经济指标是向好的态势。需求方面呈现为消费加速的特征,物价是先升后降的。最近没有明显通胀的问题,价格还是一个下降的。PPI还是一个通缩的态势,就业方面稳中有降。对于就业的影响不是很大。金融方面,社融总量还是增长的。人民币汇率,最近整体是升值的态势。看一下中国的四季度,我们也进行了预测、对于支撑因素、不利因素综合分析以后,总的研判四季度我国GDP有望增长5.5%,全年有望增长2.2%。

看完了四季度以后,再把眼光放到即将到来的“十四五”2021-2025,“十四五”可以谈很多方面、但是因为昨天和前天都是在莫干山来出席“新莫干山会议”讨论“以国内大循环助推国际国内双循环”问题,是在1984年莫干山会议的旧址召开了这次会议。在这个会议上我归纳出了一个“新四化”。

二、“十四五”规划前瞻,着力推动“新四化”

“十四五”有什么特点?要素市场化,全面数字化,民生富裕化,全球一体化。1984年“莫干山会议”研讨的主题是商品价格市场化、就是双轨制、形成了“双轨制”的共识,也引领了中国改革上半场。“十四五”会进入到中国改革下半场的“深水区”,主要着力推动企业家要素。通常都认为在农耕文明的时候,土地是主要生产的要素。在工业文明、工业革命以后资本是主要的要素,有了资本才会形成设备和厂房。到了知识经济,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技术、知识作为主要的要素。本世纪以来,以“衣食住行”领域的两轮数字化。衣食方面就是“当当、淘宝”,主要是解决人的衣食方面、穿衣、买书方面。2011-2020年中国数字化进入到“住、车、行”以嘀嘀打车、共享单车,还有贝壳解决买房、租房的需求。中国的过去20年,“数据”成为了很重要的生产要素、也追推了包括“蚂蚁金服”在内的几个数字化的平台。所以未来在这个基础上,下一步要素市场化会进一步成为“十四五”的要点,尤其是“企业家要素”是我们新加上去的。因为过去是不太把“企业家”作为一个要素的,实际上如果华为没有任正非、阿里如果没有马云,那么就构不成一个企业。光有土地、光有资本,是没有太大用的。复旦的毕业生毕业以后,你去到一个企业、必须要有一个企业家去把土地、资本,包括人才等数据进行组合以后才能形成生产力。所以下一步企业家要素的市场化,也是一个要点。

前面分享中国在数字化领域已经覆盖了“衣食住行”四个领域,下一步会进一步拓展到制造业、实体经济、政府治理、金融方面。在蚂蚁金服基础上,中国未来会出现数字化的资本市场、数字化的信贷市场平台,还有数字化的智库。各个领域都会加速数字化,这个也是我个人思考:中国能不能很好的赶超美国,能不能实现“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实现全面的数字化,这个是关键。

民生的富裕化。“十三五”我们国家总体上实现了建成小康社会,“十四五”及未来的核心目标是迈向发达国家的基础上实现人民群众各方面(教育、医疗、住房、社保)迈向富裕社会,这应该是国家前进的一个目标。

全球一体化。整个地球是一个“地球村”,中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村民,所以应该与世界各国人民在这样一个“地球村”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才能更好的落实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所以“十四五”新四化:要素市场化、全面数字化、民生富裕化、全球一体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怎么改革?教育是国家强国之基、也是立国之本。今年初我们也组织了“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团队进行了研究,提出“迈向2049的教育改革战略建议”,这个《报告》不久前也应邀到教育部向中央教育改革领导小组进行过专门的汇报。核心的研究结论就是: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公立民营双发展、教师学生双满意。从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这样的出来点,运用了“长周期、广视野、定量分析”。

三、回归教育本质、公立民营双发展、教师学生双满意,迈向2049的我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战略研究

从春秋战国以来、从孔子时代教育的理念开始进行回顾,就是进行“长周期”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式回顾。“广视野”分析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包括:新加坡、香港等地区的国际发达经济体的教育发展经验。“广视野”也把地方政府,像:广东、山东几个比较有特色的创新案例进行了分析。“定量分析”部分,对教育的市场空间进行了测算,以此为基础把需求导向、人民需要满意的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十四五”及2049需要作为基本的目标、从而找准教育改革的主要着力点。(PPT图)左边是7个部分基本框架,右边是列出几个附件。第一个附件,古今中外对于教育本质的论述也进行了梳理。古今中外各方面,到底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都进行了梳理。要搞好教育,学校的治理方式很重要,对于国内外学校的教育治理典型模式也进行了关注、梳理。对于1949年建国以来主要的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脉络进行了分析,放了全球一些比较典型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些做法。

愿景方面,我们归纳了:回归教育本质,政府市场双到位。教育领域是民生领域,完全商业化、市场化是不行的,政府要做政府该做的事情。公立教育、公立幼儿园、公立大中小学都是很需要的。同时要公立民营双发展,也要发挥市场的作用来增加选择性。在北上广深及二三四线的城市广泛的引入国内外其它学校和民营学校都是很必要的,实现本土国际双开拓、这样才能实现公平质量双兼顾。

回顾教育改革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不断地反复在“公平”和“效率”之间进行折腾。其原因最重要的,就是没有认清教育的本质。教育这个领域是民生领域,是需要双轨运行才能很好的实现教师学生双满意。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大学。大学的主体,就是老师和学生。要实现供需双方的双满意作为主目标,以此为核心的理念、我们对2025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的进展进行了展望。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要达到14年,对于2035年基本上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2049年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教育强国,形成良性的教育生态。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发达国家都是16年。也就是说,6年小学、6年初高中、4年本科,基本上新增劳动力都达到本科毕业的水平。现在的韩国、日本,应该基本上都是这个水平。具体每个阶段的体系搭建、相关制度的安排,我们也都做了一些分析、就不具体展开了。

政策方面如果要实现这些目标,用什么样的政策能够很好的实现?我们一共提出10条,最重要的是要以围绕回归教育本质为目标、创新教育理念,适应时代的需要、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教育、教育,就是教书育人。同时要立德树人、五育结合,很好的注重德育。因材施教,打造与社会接轨、多元发展的课程体系。因为学校培养的主要产品就是学生、高品质的学生,学生能够很好的毕业以后、这样一个“产品”能够适应需求方(无论是机关政府也好、企业也好)需要这是根本。同时,要注重身心健康、增强体魄。最近时不时看到有大学生自杀的现象,我看到这种消息是很痛心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很好的反思到底有哪些方面需要很好地去改进。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改进应试教育。包括:今天这个论坛,其实都是开放性的、讨论式的。必须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改变完善考评机制、建立终身学习型的社会,现在可能对包括我本人在内我不觉得什么时候算毕业了,应该是每天都要进行学习,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教育不存在“哪天毕业”的问题,只有阶段性的去完成了一个什么样的知识的储备。打造一个全民终身学习的氛围。

要实现这一点、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变成了核心。刚才王桂新教授也谈到了理顺与市场的关系,就是政府到底该做什么?哪些东西该政府做,哪些是应该市场做的东西。转变政府的职能是关键,为此要培育国家供给教育制度、变革提升治理能力、发展优质中国模式。中国特色是需要的,但是要有优质教育体系。

我们为什么会做这个《报告》?是从春秋战国开始研究。美国只有两三百年,中国的教育历程、包括科举制度其实都是诞生于中国,还是有很多很优秀的基因在里面。在传承的同时教育也要进行现代化,光研究孔子、光研究科举是不够的,还要进行现代化。

还有非常重要的就是简政放权、赋能社会,赋能大学理顺政府/学校关系。注重城乡区域群体性教育,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政府要做的就是教育方面,其它的大家愿意去美国、英国留学也好,还有愿意去上海郊区、北京郊区的一些民办的学校、外资的学校,那是个人选择。政府要做的就是公共教育。要匹配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需要,你的供给方一定要考虑经济发展到了什么阶段,紧密结合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完善教育体系的督导问责还是需要的。

以民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为导向,加大教育财政经费投入。

做所有的事情“加大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要以完善学校治理结构为关键,这方面我们提出来一个重要的建议:未来中国的各个大学应该参照国际经验、工商企业的治理模式。以开放的思维,建议各级学校均设立由出资人、校友、社会贤达、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共同参与的学校管理董事会、理事会。教师和学生必须要参与管理,社会贤达/校友要参与管理。复旦大学是大家共同的,包括:校友的复旦大学、老师的复旦大学、同学们的复旦大学,而不是某一两个领导的复旦大学。这是基本的观点,这样才能很好的实现科学决策、逐渐实现“去行政”目标、民主目标、社会参与。政府引导学校为主力,形成各方面的组合措施。要以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为补充,光有公立学校还不行、要激发民办教育。如果能够把哈佛、耶鲁、剑桥、牛津引进过来办分校,要创造一切条件让世界名校在北京上海的东西南北都要设全球名校分校,形成多元化供给的格局,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现代化的需要。

打造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的供给主体,与各级政府、工商企业用人需求闭环反馈。什么意思?复旦生产出来的最重要的产品——学生,与社会的需求方、客户方要有不断的反馈。学生毕业到了单位以后,表现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反馈了之后,复旦大学再去改进我们的培养方式、培养过程,包括:课程的设计。这样的话,才能够更好的提高质量。

以平台战略为指引,加快布局高效率对接供求信息化、数字化教育。教育方面供给和需求推动课程,以这次疫情为标志;当然学校教育光在家里在线教育肯定不够,因为教育是育人、并不是听课,教育≠听课。如果听一下网课就叫教育,这是对教育单薄、不深刻的理解。同学在一个班里学习,这是一个教育的过程、一个交流的过程,所以光有网课还不够,因此开发数字化匹配供给需求的平台还是挺需要的。

要实现教师学生双满意。刚才谈了很多,如何让学生满意、让社会满意,同时也要让老师满意?以提升教师的职业获得感、荣誉感、认同感为中心,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包括:提高相关的待遇。

教育可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所以家庭和学校与学生之间如何能够形成合力是关键。最后一点,要以开放育人的国际化教育;前面我也提到北上广深可以引入“哈佛、耶鲁、剑桥、牛津”,不光是大学、包括:中学、小学都应该广泛引入日本韩国在内的高水平教育资源,让上海的孩子、让全国人民的孩子都能够享受到全世界最一流的教育。这样才配得上我们这样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强国,才能实现复旦的宗旨——复旦,就是要振兴中华。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各位!


(此为在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2020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发言)
分享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