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讨 > 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马海涛:财政学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11-06 16:49:23作者:来源:浏览:打印
\
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 马海涛

尊敬的付校长、贾康教授,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首先表示歉意,开会迟到了,今天是我们学校研究生新生的报到,今年疫情防控期间的报到是非常特殊的,我今天早上八点不到就到学校,忙完了九点就赶快出来,因为这个会确实对我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当然,学校的事儿也很重要。所以,先表示歉意。

首先,热烈祝贺贾康教授《财政学通论》的出版发行。这个书我早拿到了,是在今年年初的时候,贾老师给我发了一个微信,要我的地址,因为疫情期间我把家的地址发给了贾老师,当时就给我寄了一套书过来,这个书应该说我还是认真读了一下。

第二,感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今天举办这个论坛,邀请我参加这个会议,给我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第三,我进来的时候培勇教授的发言我也听了一部分,我的感受就是我对贾康老师确实特别的钦佩。前面培勇教授讲了,贾老师确是非常的勤奋,同时成果非常多。我曾经也跟他一起去瑞士参加国际财政学会年会,我们在国外那几天,我发现他就是一个动作,就是低着头儿在那儿看东西,包括我们出去,好像在等公共汽车的时候他也拿了一张报纸,这张报纸就是《报刊文摘》,我印象特别深,晚上就不敢跟他打拖拉机,他在看书,他总是那么忙。所以,我特别好奇一件事儿,他的精力怎么那么旺盛。

前面大家对《财政学通论》肯定是做了一些点评,事实上我昨天晚上看了两篇文章,一篇文章就是刚才庆旺教授讲的《财政研究》第八期,陈共先生第十版财政学前沿的12000字,第二篇文章是看的冯俏彬教授《地方财政研究》第六期的书评,她在点评贾康教授这个《财政学通论》的时候,讲了四个特点。一个就是这本书提出了我们这个学科的核心命题,第二提出了几条公理,我记得你讲了四条公理,第三讲的基础理论,第四特别强调中国实践的应用。我读了以后确实感受很深,作为我一个读者来说,作为贾康老师的粉丝来说,我读了这个书以后,我的体会有这么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你说是一本专著也好,还是一本教材也好,但是我更多的讲的他是一本经典的教材,因为花的时间很长,常年的学术积累形成的教材。我始终认为写一本真正的教材比完成一本专著要难得多得多,我们在座的同仁都出版过专著,专著自圆其说就可以了,尤其是社会科学,很多东西是不定论的。但是作为一本教材,教材是教给学生的,我认为是要高度重视教材的作用。《财政学通论》首先体现了“三基”,一个教材必须要有“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方法。第二个方面,《财政学通论》充分体现了这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这也是作为一个经典教材必须具备的。时间关系不展开。第三,这本书的体例非常新,大家可以看到书,翻过来首先每章有经典引语。有很多的专栏,还有很多的图、画,再还有每一章都有总结小结。所以,我看了书以后,从体例形式上的多样化很舒服。这是我对《通论》的一个粗浅的认识。

第二,今天还是一个理论研讨会,我作为个教书匠,从财政看,下面对新时代背景下拓展财政学科发展的一个新视界的思考,谈两个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财政学科的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探索财政学科发展的新“视界”。

一、财政学科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一)经济学属性与“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定位不匹配

当前财政学被定位为应用经济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财政学科建设也受制于经济学学科建设思维,难以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相匹配。财政学专业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设计、教材建设以及课程内容设计上未完全体现这样的定位,不能培养出能够站在国家治理视野、具有国家治理思维的优秀人才。财政科学研究也往往局限于经济学追求帕累托最优的逻辑思维,仅限于收入支出的小圈子,忽视了财政国家治理层面的综合性、政治性、法律性、社会性等要求,所提出的对策建议缺乏一定的大局观。

(二)传统文科建设与“新文科”建设时代需求不协调

我国的“新文科”建设始于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四新”建设中明确表述为“新文科”。2019年5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正式启动后,新文科建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相对于传统文科,新文科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新旧文科之间,除了内容上有无中国特色之外,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的“旧文科比较”强调“分科治学”,而“新文科”格外追求“学科融合”。

财政学科的国家治理属性要求其必然是学科的融合,因此,传统文科思维下倾向于“就财政论财政”,“就收支论收支”的思路已经不适应财政学科发展的需要,财政学科应按照新文科战略性、创新性和融合性的思路来发展。

(三)学科理论基础与“扎根中国大地”学科建设之“魂”不吻合

当前我国财政学基础理论仍主要借鉴西方公共物品理论,一方面这些理论被严重经济学化,在解释现实上表现乏力;另一方面,其与我们新时代背景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建设一流学科不吻合。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财政思想,这些思想亟需上升到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加强财政学科理论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的财政理论,才能根植于中国大地,解决中国财政问题。

(四)研究视域国内化与区域化、全球化下的大国财政不适应

长期以来,财政研究习惯于对国内视域的预算、税收、国债、管理体制等进行研究,如果说与区域化、全球化相对接的话,也仅限于国际税收领域。

大国财政是大国治理的基础,是维护大国地位、责任和权力的重要保障。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大国治理”则需要“大国财政”思维,即,我国的财政政策不仅仅会对国内经经济社会产生影响,也会在国际上带来一定的影响。中国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加快推进大国财政建设,积极参与国际治理,因而需要突破“国内”的界限,从区域化、全球化的角度来思考国际税收、联合国会费、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等问题,从更加宏观的视野去看待财政的职能和政策,对大国财政的国际重大战略决策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拓展财政学科发展新“视界”的思考

财政学科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以及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此为指导,搭建和完善中国特色财政学科的框架设计。

(一)设立独立的财政学一级学科

由于财政学的跨学科性、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其内容涉及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因此,需要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提升其学科分类的层级,成为与经济学并列的一级学科,进而将财政学科重塑为一个关于国家治理的综合学科。在注重经济学以及财税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技术层面的内容的基础上,将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系统地纳入、融入财政学科体系建设之中。

(二)在财政学专业建设中融入国家治理理念

专业是财政学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为更好地适应财政的新定位,财政学专业建设也应做相应调整,要更多地植入国家治理元素。从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思政、教材建设等方面充分论证、科学调整,如此才能培养出具有宏观视野、国家治理理念的财政专门人才。初步考虑至少要更好地融入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在财政学中融入政治学的相关内容,凸显财政学 “财”与 “政”的融合;二是要在财政学中融入公共治理、公共管理的相关内容,凸显“财政”与“治理”的融合。

(三)推动“新文科”建设下的财政学科发展

中国建设“新文科”的核心要义是要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融合化、时代性、中国化、国际化,引领人文社科新发展,服务人的现代化新目标(樊丽明,教育部新文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2020)。财政学科要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通过新技术的引领,促进学科融合,使财政学科既有学科建设的一般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并且,财政学科应该是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学科之一,在新时代、新文科背景下要进一步挖掘财政学科的发展潜力。

(四)财政学术研究既要“深耕”也要“拓荒”

一方面,要在研究深度上做文章,深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财政学理论和实践中的创新和发展,并将其理论化;另一方面也要在研究广度上作文章,不断拓展研究视域,特别是将大国财政担当纳入财政学科的分析框架之中。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在国际上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财政越来越成为国家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支柱,需要拓展财政学的研究范围。


(此为2020年9月13日《财政学通论》出版信息发布会暨财政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分享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