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讨 > 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冯俏彬:现代国家与人民关系的“灵魂之问” ——评贾康等著的《财政学通论》
发布时间:2020-11-06 16:47:43作者:来源:浏览:打印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冯俏彬

各位上午好,尊敬的高院长,付校长,贾院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上午好!人们经常提到哲学上的三个灵魂之问,“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现代国家与人民的关系上,也有两个灵魂之问,“国家为人民做了什么?人民为国家做了什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这也是现代财政学科的经典之问。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财政学家贾康老师领衔撰写的《财政学通论》正是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

《财政学通论》的基本定位是财政学科的入门读物,主要面向从事财政学教学与研究的师生。在当今林林总总的财政学教材、专著中,敢于以“通论”命名的,以我的愚见,目前还仅此一本。这本著作一方面是贾康老师集毕生学力而穷透财政学知识大厦的集大成之作,另一方面也是他作为公认的财政学大家,面对近年来财政学科的纷繁巨变和众说纷纭,以编写一本教材的方式来做出财政学科的经典之问,从中体现出重大的历史担当。

作为一名教授,我自己有过在高校长期教授财政学的经验,“需要一本好教材”,是我当时的强烈感受。在我看来,一本好的财政学教材应当既有现代的财政理论,又能解释和引领当代中国财政实践。但通常财政学教材的结构都是“西方财政学理论+中国财政实践”的套路,两者之间不协调、不匹配、不能相互解释的情况非常普遍,常常令老师挠头、令学生无所适从。贾康老师以数十年从事财政研究的深厚功力,以往较多专注于财政改革和政策前沿,这次一改作风,转而面向学生和普通读者写一本“大道至简”、“普遍知识”的财政学教材,一直令人十分期待。

我以为,一本好的教材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通论》在这方面都有很好的体现。

第一,要能提出本学科的核心命题。核心命题是本学科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本学科之所以成为本学科的基本问题。比如, 天体物理学的核心命题是:“其他人在哪儿?”,公共预算的核心命题是“如何确定给A项目而不是B项目X美元?”,概括得十分清晰、十分简洁、十分优美。那么,财政学的核心命题是什么呢?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搞财政的人,一时还真说不出来。这也不怪我们不努力,而是因为传统财政学的研究范式从来没有引导我们朝向这个目标去思考。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财政学作为一个学科的科学性稍嫌不足。《通论》针对这一不足,给出了自己的诠释,认为财政学的核心命题应当是“公共资源如何配置?”,或者用更通俗的话来说,“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我个人认为这个概括是简洁而准确的。

第二,要有几条公理。所谓公理,是指那些不言自明、学术共同体成员都一致同意、无条件接受的前提和基础。公理是学科的基石,由公理出发,可以推演出整个理论体系并向各个方向无限延伸,并构造出复杂精密的学科知识体系。比如,数学作为科学之母,就建立在一些不证自明的公理之上。再举个形象的例子,刘慈欣的小说《三体》里面,叶文洁只提了两条公理,第一条公理,“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条公理,“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是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从这两条出发,罗辑从中推导出复杂的星际模型,并成功预言了三体人和地球人之间的战争,并最终拯救了人类。这虽然是一个小说情节,但却是现代科学的基本思维逻辑。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并没有人从这个角度提出过财政学的公理来。这不能不说是整个财政学界的集体遗憾。《通论》在这个方向上迈出了可贵的步伐,一开篇就提出了四条定理。简言之,一是人类的“社会”性质,产生公共权力,需处理公共分配,进而形成了理财的方式配置公共资源并影响整体资源配置的财政。二是从原始财政演变到国家财政时,公共分配既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也需满足统治阶段的特定需要,从而发生对于公共财政的某种否定。三是人类的生产力(供给能力)的创新发展,将使公共财政得以否定之否定 式复归、再生。四是现代社会财政公共分配的相关制度规范,是解决“以政控财、以财行政策”过程中“钱从哪里来,怎样来;用到哪里去,怎样用?”的问题。这四条定理,是否能完全准确地概括出财政学科那些不言自明、众所公认的前提,当然还有待读者诸君讨论评议。但无论如何,这四条定理体现了作者对于财政学科总脉络、大线索的通盘思考,这种思维的方向无疑具有很强的科学精神,这也使得本书将在财政学教材系列中独树一帜,流芳久远。

第三、要有基础理论。以上世纪90年代为分界点,财政学的基础理论大概可分为前后两个大的发展阶段,之前是国家分配论,之后是公共财政论,两者也都对不同时代背景下财政职能的发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贾康老师的学术生涯跨越了这两个时期,不仅亲身参与了许多与之相关的财政理论研究工作,而且还身体力行,推陈出新,努力将最新的思想成果体现在基础理论研究之中。《通论》第二章中很明显地体现出这种“跨越”特征,从社会集中分配论到公共财政论,再到全域国家治理视角下的财政理论创新,读者能从中明显感受到那种穿越历史、曾经沧海、不断否定、不断重生的理论探索的执着。这种将大半生的兴趣与时间集中于财政研究,历经时间与现实的淬炼之后,再回过头来对理论进行全盘的梳理与整合,不仅使读者强烈感受到一代大家的学术风范,而且还能同时完成一趟浩荡的思想之旅。这种理论的延展性令人想起他很早之前说过的那句话,“一切人生的虚荣浮华都是过眼烟云,而真正的学术和真知灼见,才能垂直诸久远”。

第四、要有实践应用。众所公认,财政学是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从国防到环保、从科教文卫到行政政法,从养老保险到政策性金融……几乎无所不包。一般而言,各个学科之间是有某种分界线的,但在财政领域,这个分界线比较模糊。对于财政从业人员来讲,往往需要多个领域的完整知识体系,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处于快速的发展变化之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在快速迭代,财政学科从理论到实践都一变再变,要从总体上掌握财政学科的全貌和脉络,难度可想而知。《通论》从第四章开始一直到第十一章,就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社会保障、宏观调控、国有资产管理、政策性投融资、政府会计、财政体制改革等问题,逐一论述,其中每一个专题,都透露出作者经年研究、长年浸染的心得与大家风范。试举一例,以第七章的社会保障而言,作者首先在阐述国民收入分配 与再分配理论的基础上,正面言明现代社会中政府在这方面不可或缺的功能,然后再进入社会保障一些概念性的认识、国外社会保障的经验做法,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与发展前瞻。进一步地,再联系近年我国经济社会实践,引入更具有现实感的“包容性发展”与“福利陷阱”两个问题。熟悉中国经济的人都知道,后面这两个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学术论争和政策实践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这种“穿透”的风格在本书中处处可见。至于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书中更是充分体现了作者多年来孜孜以求系统、深刻认识把握这一重大问题而形成的考察分析、基本思路和建设性主张。

总之,与常见的财政学教材从概念、现状、制度体系的平铺直述,《通论》能给作读者更大的信息量、更纵深的历史感、更宽广的前瞻思维。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通论》既立足于教材,又超越教材,时不时显露出一些专著的特点。正因为如此,《通论》有更大的受众面,不同的人都可以从中各取所需,老师和学生可以将其作为一本教材、一本必读书目,从事财政实务的人员则可将其作为一本当代中国财政理论与实践的全科读物。即使是对于只想一般性了解中国财政的读者,《通论》也能从减税降费、社保、政府性基金等角度增进相关知识。

上世纪五十年代,时任美国总统的约翰.肯尼迪曾对美国的年青人说,“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问一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这句话让无数年青人为之热血沸腾。但在和平时期,我们每一个人也很有必要问一问“国家为我们做了什么?”这个问题。你的国家为你做了什么?你为你的国家做了什么?如果您想知道这两个关于现代国家与人民关系“灵魂之问”的答案,我强烈地建议你翻开这本《财政学通论》!


(此为2020年9月13日《财政学通论》出版信息发布会暨财政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分享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