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讨 > 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金海年: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短期与长期影响
发布时间:2020-04-30 14:26:40作者:来源:浏览:打印

金海年 清华产业控股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

各位下午好!非常高兴和大家分享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短期和中长期影响的分析,我今天的演讲仅代表个人,不代表所在单位的意见。

首先介绍一下新冠病毒和传染的原理。

    病毒与细菌等其他微生物最大的不同,是它不算严格的生命,因为它没有新陈代谢,新冠只是一团RNA外面包着一层蛋白质外壳,如果用计算机来比喻,我们的细胞是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有CPU、主板、键盘、显示器,病毒只相当于是没有外设的CPU,它入侵宿主细胞就是把宿主的CPU换成自己的CPU。其实新冠病毒本身非常脆弱,它不会动,如果离开宿主细胞,一般日光中的紫外线就可以在几分钟内杀死它。

    新冠病毒直径大概0.125微米,一般在人体粘膜细胞内才能较长时间存在,人体粘膜细胞直径是20微米左右,所以PM2.5颗粒中不会有带毒的粘膜细胞。只有较大的飞沫才能含有粘膜细胞,这样的飞沫很难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因此离开2-3米飞沫喷射的范围,空气很难传播新冠病毒。飞沫飘落或沾有带毒粘膜细胞的手触摸了门把手、电梯按钮等处,这些物体被其他人的手再次触摸,然后他们又用手摸口鼻或眼睛,就可能发生传染,这类接触传染的风险概率远大于必须与带毒人面对面发生的飞沫传染。因此及时洗手、避免脏手摸口鼻眼睛比带口罩更重要。不过,并非接触到病毒就会发生感染,只有足够数量的病毒进入人体呼吸道或粘膜系统才会发生感染。

西方国家一般认为只要病人戴口罩,健康人就不会被传染,这个看法对流感适用,但对新冠病毒无效,因为潜伏期或无症状感染者就能传染,这个时期不能判别自己是否是病人。

新冠病毒在宿主体内每5-8小时复制一次,由于它是单链RNA,缺乏校验机制,复制时极易变异,复制周期又短,这对疫苗的研发及其不利,有可能疫苗研发出来,病毒已经变异,疫苗可能就失效了。

其次分析疫情持续的时间。

疫情防治一般包括三个领域:一是生物科学及病毒学,二是传播传染学;三是医疗技术。参考金融时报(FININANCIAL TIMES)英国夏令时4月18日19:55公布的每日新增确诊数据(如下图):

 

伊朗、欧美、日本传播已过半,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已经下降,印度仍处于上升过程。中国国内传播在28天左右快速下降(武汉封城效果显现),55天后又发生输入次高峰,但目前也已得到控制而下降。

    可以看出,对于人口密集的城市或国家,从第一个病人开始作为第一天,如果没有有效封城隔离等措施,传播周期大约80-90天。从目前情况看,全球基本达到了顶峰,周期过半,印度等少数国家由于检测覆盖率、医疗覆盖率等因素,尚未到达高峰期。预计全球疫情大概在5月底到6月中旬左右会基本结束。但会不会重来?会不会有多峰?

    我分析有五种情况:

    第一种情形是SARS类型,是3-4个月的短期冲击,突然消失,起因和消失的原因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搞清楚,但愿这次新冠肺炎也能一次消失,不再复发。

    第二种情形是1918年大流感类型,经历两次爆发最终消失,但消失原因也没研究清楚,可能与人类免疫系统的群体反应有关。

    第三种情形是流感类型,每年定期爆发,传染性虽强但毒性小,大部分感染者可自愈,这种病毒与我们长期共存。

    第四种情形是乙肝类型,毒性较大,但传播途径可控,传染性并不是很强,检测技术成熟,有疫苗,也有治疗的办法。人们已经把它纳入到日常体检,也与人类长期共存。

第五种情形是艾滋病类型,没有固定的传播周期,毒性很强,没有疫苗,没有有效的治疗办法,但传染途径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可控,人类有希望将其消灭。

接下来,分析疫情持续长短对经济的不同影响。

由于新冠病毒感染毒性大于流感,人们必然会采取更严格的应对措施,其传播期会对各国经济活动产生很大影响。如果疫情时期在3个月以内,由于大部分企业可以应对3个月的流动性冲击,疫情过后经济可恢复;如果疫情超过3个月,企业收入明显减少,而租金、融资、员工薪酬和社保税费等支出仍然持续,企业就会产生严重的流动性危机,而导致破产倒闭,员工就会失业,经济危机就会蔓延到金融危机和社会危机,国际贸易和产业链分工都会受到较大影响,就会产生难以恢复的破坏性;如果持续6-12个月以上,就会导致长期严重的全球性萧条。

当然,结构性看,疫情对不同行业,影响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

疫情负面冲击餐饮、旅游、酒店、零售、教育培训、文娱、广告、金融等服务业,对国际供应链、外贸、能源,家电、房地产及建筑相关、汽车、航空、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等也有严重的影响。

而对医药健康、在线贸易、在线教育、游戏等在线行业及IT相关行业和证券等,则有程度不同的正面刺激,其中对在线活动有更长期的转型加速作用。

在制造业和物流业等方面,则有利有弊。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超过3个月,疫情传染造成的损失平均成本在下降,而防控造成的经济与社会活动抑制成本在上升。我国第一季度GDP增速历史性的下降到-6.8%,如果不是春节和国际影响尚未显现,这个下滑将更加严重。第二季度,虽然国内可能逐渐恢复,但国际负面影响则在扩大,经济增速虽然有解除负增长的可能,但难度很大。如此两个季度的拖累,全年增速可能会降到1%左右,如果第二季度恢复不及预期,全年甚至也有负的可能,而IMF已经将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测调成-3%。经济增速下滑本身不是问题,增速下滑导致的就业减少甚至失业增加和居民的收入减少、政府的税收减少才是根本性问题。

根据上述分析,疫情在全球的影响将超过3-6个月,我们必须考虑与病毒共存的新的社会活动方式。

最后,我们应当考虑应对疫情短期无法结束的措施。

根本上还是要从供给侧,尤其是从企业侧想办法。疫情短期持续对经济影响主要的是市场需求,3个月以上持续影响最大的是企业的流动性生存能力。为恢复经济,根本是恢复人们的收入与消费能力,应从支撑企业的流动性入手,企业能生存,人们就有就业,就业就有收入。救助恢复经济的措施仍应以供给侧为主,需求不宜刺激,因为人们只要疫情隔离解除自然会恢复消费,而刺激消费却可能产生泡沫,造成虚增需求的假象,误导生产过剩。供给侧的主要措施就是减轻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压力,最好从减免债务压力、减免营收减少期间一直持续的成本费用支出(如人员薪酬费用和租金等)和税费负担入手;在需求侧,不宜刺激,而应借此时机解除之前对需求的约束为原则。

我们看到,美欧日澳等国都及时采取了超大规模的救助措施,美国措施的金额达到了年GDP10%,德国等国甚至达到了GDP30%

我们建议,应从供给侧、需求侧、公共服务侧和全球产业链这四个角度采取措施。

重点是供给侧,应该设立定向企业特别救助低息基金和中小微企业免息或无偿救助基金,减轻企业至少6个月的债务负担,并设立金融机构风险救助基金,减免政府6-12个月的税费,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社保费用,增加对企业就业的支持和农业等特殊行业的特别支持,要企业经营环境的过多约束。

在需求侧,应设立自由职业者和无职业尤其是农村居民的医疗、社保、养老和住房保障兜底制度,设立家庭与个人的特别救助基金,对个人的住房等债务给予6个月的免息和本金展期,取消购房、购车等方面的限制,房贷应看存量住房数量而不是历史贷款次数累计,扩大廉租房、租赁市场创新供给,有效降低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成本、改善环境,稳步解决流动打工的家庭团聚尤其是留守子女与老人问题。

在公共服务方面,应逐步将慢慢饱和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转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完善医改,尤其是面向全体公民兜底、企业医保和商业保险等多元化需求,有效提高医疗服务人员的待遇,改善和增加医疗服务的高质量、普遍性供给。

在全球化方面,不但考虑疫情造成的近期不利影响,也要考虑中美摩擦造成的长期影响,针对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欧洲国家,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亚洲国家,以及一带一路区域,制定个性化的全球化改进策略,开创性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从长远、普适、规则化的视角解决全球化问题。

没有开放就难以改革,没有改革就难以前进,必须向市场化、法治化、全球化的方向推进改革开放,我们一定能够早日战胜疫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就一定能实现。

    谢谢大家!

分享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