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供给2049战略圆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讨 > 新供给2049战略圆桌

黄剑辉:供给端要提升供给效率 需求端要拓展市场空间
发布时间:2014-08-09 18:17:00作者:经济学研究院来源:经济学研究院浏览:打印
  黄剑辉:供给端要提升供给效率 需求端要拓展市场空间
  
  北京时间2014年8月9日由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举办的【新供给2049战略圆桌】第二期 新常态 新动力 新供给——如何在新的常态下构建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动力暨《中国式去杠杆:空中加油》新书发布会在北京艾维克酒店举行,会议由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行长洪崎主持。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黄剑辉发表主旨演讲,黄剑辉表示我今天向大家汇报的主题是《构建中国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新型的驱动力》,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用副标题来展示——以新制度供给提升要素供给效率拓展市场空间,也就是“供给端”要提升要素供给的效率,而“需求端”要拓展市场空间。
  
  以下为演讲全文:
  
  黄剑辉:尊敬的洪崎行长、贾康所长,各位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早上好。我今天向大家汇报的主题是《构建中国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新型的驱动力》,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用副标题来展示——以新制度供给提升要素供给效率拓展市场空间,也就是“供给端”要提升要素供给的效率,而“需求端”要拓展市场空间。
  
  今天我发言所用的PPT是新供给专用的PPT模板,上面的标题“求真务实融汇古今,开放包容贯通中西”,这是“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倡导的核心理念。
  
  经过改革开放35年这样一个不平凡的历程,中国2013年GDP达到了56.88万亿,人均GDP达到6800,按世行的标准已经达到了中等收入。但是展望自2014—2049,即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这样一个新的35年,面临原有发展动力减弱和缺失的问题凸显,如果应对不当,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急需构建新的中长期可持续发展驱动力,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GDP本身只是一个统计的指标,最终中国的发展目标并不是GDP是多少,而是“强国富民”,关键在于国家如何实现复兴,民众如何享有习总书记在十八大闭幕以后会见记者时所提出的,党的根本目标是要实现让全国人民群众享有美好生活,这是经济发展、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
  
  经过认真研究,我们建议未来要以“改革开放,创新创造,生态民生”这样一个新的“三驾马车”作为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驱动力,以基于中长期的高质量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供给管理”来取代短期的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这样才能够实现要素供给效率的提升,市场空间的不断扩大。
  
  给大家汇报五个部分,会议材料有一个专门的16页纸的材料,大家可以参阅,时间关系,今天上午只能谈要点: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600405,股吧)泉及机制;二、中国经济长期发展面临驱动力缺失的问题;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和教训;四、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和领域分析;五、以高质量的新制度供给构建中国经济增长中长期增长的新型驱动力。
  
  从总体的分析框架看,要思考未来中国的发展动力,首先我们必须要很好地思考过去35年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原来是什么动力。大体上,可分成“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而“内生”就是“改革”,“外生”就是“开放”;其次,可观察到原有的内生、外生动力已面临相应的缺失,其有何具体的表现;第三,要看国外其他国家在类似的发展阶段是怎么做的,其经验教训是什么;第四,要分析未来中国可发展的领域和空间是什么;最后,要研究我们的对策,也就是落到我们应该怎么去做。
  
  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先看一下过去35年我们“内生动力机制”,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了经济管理的体制,突破了计划经济的模式;二是1992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微观基础;三是通过制度变革,促进社会供给的增长,形成要素的市场体系。四是通过改革开放,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扩大了市场需求。
  
  在这个时期,“外生动力”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产业结构新的调整和分工;二是国内改革开放过程中,整个外贸体制也进行了三轮改革;三是2001年加入WTO以后,中国对外经贸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从现在的时点,首先观察一下原来这个动力,内生方面有什么样的缺失,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要素供给面临的短缺,包括劳动力的问题,还有资源环境的约束;第二,受制度的制约,主要的要素价格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要素的有效配置;第三,现有的制度造成了行政性的垄断,抑制了市场主体创新的动力;第四,现有的一些制度安排约束了内生的需求,包括收入分配机制不健全的问题,还有养老、医疗和社保机制的不完善,都会制约需求端的拓展。
  
  再观察目前这个时点“外生动力”有什么样的变化。第一,国际市场。因为在2008年之前欧美很多国家都是透支性的消费需求,是不正常的一种需求,是基于高杠杆的需求,而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来自国际市场的需求增长有所下降;第二,可利用的外资增速有所下降;第三,中国发展到今天,过去通过引进技术、管理的比较容易实现的技术进步,已难以持续,因为发展到今天,再靠单纯的引进,空间已经比较小了,进入到了需要靠自主创新来实现发展的阶段。
  
  因此,从外生和内生两个方面综合判断,我们国家都面临着一个经济放缓的征兆,我们认为所谓的“潜在增长率”,不是一个常数,不是说客观上就一定就有这么高的潜在增长率,而这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这个潜在增长率关键是你的制度安排怎么去做,这个值才能提升,并不存在未来20年就一定能实现8%的增长结论,如果不持续改革,不持续开放,要保持未来20年8%的增长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这个潜在增长率是与相关的政策安排、技术创新的能力密切相关的。
  
  再观察国外跨跃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第一,如果某一个国家不按照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去转变你的体制和发展方式,就会对其发展形成制约。第二,科技发展创新如果没有动力也会陷入陷阱。第三,制度变革严重滞后,包括收入分配失衡问题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在跨跃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方面,日本、韩国,还有拉美的智利都成功实现了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首先,其主要的政策就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时地转变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第二,是大力的推动科技创新,来提升本国的竞争能力。第三,它的要素供给的质和量,包括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都始终能够跟上发展的需求。第四,高度重视收入分配的合理性问题,构建有效的社保体系。
  
  在这个基础上,再看一下未来中国有什么样的增长空间和哪些领域可以做,这个我在给大家提供的报告里都有一些图表的分析,也很同意贾所长亲身观察的中国铁路、公路短缺的问题,时间关系只点到。
  
  第一,城镇化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第二,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空间巨大;第三,基础设施还有巨大的空间和需求;第四,服务业的升级,几天前国务院刚发布了一个要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很好的文件,我全文学习了一下,如果那个文件能够很好的执行,中国的消费型的服务业,还有生产型的服务业能够大力发展,就业根本就不是问题,必须要靠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的大力发展。第五,可能大家平时关注不太多的,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随着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也有很大的空间;第六,环保产业空间巨大;第七,区域协调发展。因为中国大国的模式跟日本、韩国有很大不同,我们东中西部差距很大,甚至同样在北京、上海,石景山区跟东城、西城差异性都很大,这种巨大的差异性,如果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如果石景山区能达到东城、西城的水平,空间就非常大;第八,消费升级的空间,目前中国人均收入还在几千美元的水平,这个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第九,海外投资,一定要“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观察。中国有巨大的外汇储备,“一路一带”及最近提出的拉美战略,非洲战略,可以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打造更多的“海外中国”,海外市场有很大的空间。面对九大方面的空间,我们怎么去做,用什么样的政策,核心我们建议要以实现强国富民作为根本目标,GDP增速高一点,低一点,7.5、7.6这都不是最根本的,什么样的措施政策有利于强国,什么样的政策有利于富民,要观察这一点。
  
  为此,怎么样通过构建改革开放、创新创造、生态民生这样新的三家马车着眼于扩大供给,拓展市场空间,有很大可以做的事情。
  
  具体的措施,我们考虑这么几条,第一要将改革开放,创新创造,生态民生这三大动力纳入到十三五规划,这一段儿我推动研究过程中也看了中国的“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看完那两个规划才了解到中国过去的十年为什么改革会很慢,因为这两个规划大家可在网上查一下,都是把改革放在倒数第二部分。我建议一定要把改革创新放在“十三五”的第二部分,而不能放在倒数第二部分。
  
  第二个措施要将改革,即新的制度供给作为引领中国中长期发展的制度安排。
  
  第三,构建一个开放型的新的市场体系,扩大市场配置资源的空间。
  
  第四,要完善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的机制。来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这非常重要。
  
  还有几点,一个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因为仅靠学别人已经很难有空间了。还要加强生态产业的发展,加强民生领域的发展,最后要加强国防领域的发展。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各位。
分享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