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讨 > 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专家观点】李超:如何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发布时间:2023-03-13 12:07:47作者:来源:浏览:打印
\
李  超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紧接在政治上指导中长期发展最重要的二十大后,且同期中国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因此在政策选择上其实是面临多重困境的。我们该如何解决?从会议总基调上来看,它既有扩大国内需求的举措,比如拉动消费或扩大投资等,但是从深层次角度看,考虑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我认为会议更多注重通过恢复市场信心,以及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进而在着力提高经济潜在增速层面上下足工夫。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完之后,二级市场出现了回调,其重要原因是市场认为政策工具的力度不够。我自己理解核心在市场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个偏差主要在于当前较难精准测度经过了三年疫情的影响,以及期间部分收缩性政策的出台后,我国经济潜在增速会产生何种变化。对经济潜在增速,过去市场存在比较一致的预期,中央银行曾经公布过它对十四五中国经济潜在增速的测度,大概在5.1-5.7%,市场普遍测度也大致在这么一个水平。但是对经过疫情冲击之后,中国的潜在增速是否出现下行,市场却产生了比较大的分歧。所以,2023年如果我们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一个重大的宏观背景,可能需要再一次测度经济潜在增速的大致水平。我们从国家统计部门很难通过劳动、资本、全要素生产率等指标进行准确测度,更多依赖的是政策感知,而这种政策感知决定了我们可能并不希望出台过度冗余的刺激政策。刚才周天勇老师在分享中提到,在财政货币政策上绕圈迟早会出问题,如果将所有负面政策的影响剔除,我们经济经济潜在增速自然地通过劳动力、资本、资源、科技创新、数据等生产要素能维持5%左右的经济增速,这将是合意的水平。但如果生产要素层面无法解决,而是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硬拉,参考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验,靠政策硬拉到5%很有可能造成通胀。大家说我们现在当前确实没有通胀这个我高度赞同,但是政策刺激一旦出台,通胀问题将立刻浮出水面,尤其是大家对2005年四万亿投资之后形成的高通胀其实仍留有记忆。所以,与其靠政策强刺激,着力点更多还是应该放在提升经济潜在增速水平。

首先,我们看一下恢复信心,关键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其一,是民营企业,其实际上占据了我国经济领域的大头。中央工作会议里明确强调了要保护产权,保护企业家的利益。所以,这项政策能否真实落实到位至关重要。后面需要关注什么?一个是即将召开的地方两会,关注地方层面有没有什么好招。另外,三月份将举行全国两会,可关注政府向人大汇报时能不能有更多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些实招。它其实是有效的,刚才我们从原理上分享了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有效利用好民营企业这个载体,发挥其生产要素的优势,将有助于经济修复。

第二,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2022年我们确实出现了一定层面的地方政府躺平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首先,我们看到了当前中央已经在着力改革地方政府的考核机制,这个考核机制非常关键,其中也包括了如何实现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目标。其次,从近期政策主张上,我们也看到鼓励地方政府发展经济信号的出现,比如针对疫情管控的放松,中央确定的目标就是恢复人的流动,底线就是不出现医疗资源大规模的挤兑,但是其中对于是否测核酸、是否查验健康宝等限制性举措,给予地方较大的自主选择性。我们看到部分地方出现了竞争性放松的态势,总体也是符合经济发展大趋势的。

综上,我的结论是对于思考2023年的宏观经济,不宜对总量政策抱有过多期望,它实际上起到一个有效的托底作用,使经济能够恢复到正常趋势,但更多的还应解决我们的经济潜在增速以及生产要素的问题,而民营经济实际上是几个重要生产要素的重要的载体,这个载体也会在2023年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以上是我的观点,如有不妥的地方恳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分享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