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讨 > 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专家观点】马晓河: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政策思考
发布时间:2023-03-13 11:54:21作者:来源:浏览:打印
\
马晓河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原副院长

谢谢主持人。我就当前的形势分析汇报一下我的一些思考。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做了一个战略安排,两个目标,2020-2035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2050年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纲要提出要实现这种目标经济总量和人均的收入水平将迈上一个新的大台阶。我理解GDP要翻一番,人均可支配收入要翻一番。同时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什么概念?就是人均GDP要从2020年一万美元左右达到两万美元。根据这两个指标,人均GDP中等国家水平,经济增长年均达到4.7%,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4.6%。这样我国经济增长每年年均增长应达到5%左右,到2035年才能实现现代化目标。

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未来五年将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这里看看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和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一,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如何?我的判断经济增长连续两个季度不在合理区。在2019年新冠疫情之后的中国经济波动状况很像一个不规则的K形变化图,最低负担6.8%,最高正值的18.3%。今年二季度0.4%,第三季度3.9%。前三个季度是3%。

从需求结构看,出口是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关键在9月份,中国的出口从7月份23.9%下降到10.7%。投资也在缓慢下降,1-9月份固投增长是5.9%,第三季度是5.7%,而1-3月份9.3%。

再看消费,消费是先负增长,后恢复,但是到了9月份增长率从上月5.4%又下降到2.5%,处于低位运行。

再看供给,从2021年1-2月份以来,工业的增加值是从19%下降到负值以后,又回升9月份到6.3%。按道理说,工业增长已进入合理区,当前主要经济指标中唯独是工业和制造业进入到合理区。但是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速度在直线下降,从2021年1-2月份的178.9%增长率直线下降到负值2.3%。

服务业生产指数也是从2021年3月份一路下滑,3个月负增长,此后转入正,但到9月份生产指数增长仅为1.3%。总之,从供给侧看经济增长也是低位运行。

结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已经不在合理区间,尽管8-9月份主要指标有所改善,但增长速度仍处在低位,第四季度有希望重回合理区。现在看来,今年要实现年初制定的5.5%的增长目标是有很大困难的。由于前三季度增长只有3%,第四季度必须增长11.8%,从国内外各种因素看显然可能性不大。如果今年想实现增长4%和4.5%,第四季度经济增长应该是6.5-8.3%。6.5%的增长通过一些短期措施还是有希望的。

当前经济增长率下滑会对我们带来什么影响?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企业活力不足,市场不景气,社会失业增加,居民收入增长明显下降,各级财政出现入不敷出。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房市、股市、汇市、猪市,大宗产品市场、黄金市场等重大市场出现异常波动。

1-9月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分别为2.3%、4.3%,收入增长下降引起消费增长乏力。前9月城市居民消费增长0.7%,农村消费为0.9%。

1-9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增长按自然口径下跌6.6%,地方财政是下降4.9%。

1-8月份,全国31个省市财政只有上海是盈余112亿,其他30个省市全部为负增长,赤字近7万亿元。

第二个大问题,为什么经济增长率会出现下滑?现在好多人都认为是短期因素造成的。俄乌战争、美方单边制裁,新冠疫情等等。我认为经济下行短期因素只是造成经济增长的加速下滑,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

短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在下滑。一个是新冠疫情、俄乌战争、中美贸易战重大事件引起的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两个冲击导致中国经济加速下滑。

第二个因素在上述冲击将经济向下拉时,我们有些项政策在同一时段出台形成了所谓的萨缪尔森的“合成谬误”。如疫情防控在地方层层加码,房地产、碳排放、资本治理、教育减负等方面,每项政策出台都非常正确,但是加在一块,在同一时段确对经济造成了冲击。

在上述因素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面临失效或被减弱的风险。尽管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已经预测到经济会出现下降的风险,提前下达了一批两新一重的投资项目,出台20条促消费举措,还提前下达了地方专项债券,到6月底已经完成了3.4万亿元发行任务,同时还加大了货币供给,问题是经济增长依然下降了。

更重要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增长早在2010年就出现了趋势性和机制性下降。当中国经济于2010年进入上中等收入类型国家时,中国经济增长就开始出现持续下降。2010年,我国GDP增长10.6%,2019年6.0%,到今年的前三季度增长率为3%。当中国进入上中等收入类型国家行列时,经济增长率下滑是必然现象吗?   

回答是否定的。从下面的几组数据分析,我把世界四种收入类型国家按照四个十年增长速度做个比较。发现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收入类型国家是上中等收入国家,在过去四个十年里上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长率最高。什么意思?中国处在上中等收入阶段经济增长速度应该是最快的。再看实际怎么样?中国增长水平最高是在中低收入阶段,即在1998到2010年年均增长10.14%,2010年到2021年只有6.9%。与世界一般经济体相比,中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经济增长出现下降趋势提前了十年。国际一般经验是上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长水平应该最高,而我们是在中低收入时期最高。

再看东亚几个发达经济体,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日本是在70年代初期进入高收入国家,韩国是在90年代中期进入高收入国家。日本在进入高收入国家之前的十年里经济增长是上升趋势,只是跨入高收入国家以后经济增长才出现持续性下降,韩国经济增长在1970之后是上升趋势,在1990年之后出现趋势性下降。

再看台湾地区,台湾是在90年代的中后期进入高收入水平门槛,进入高收入之前,其经济增长速度是上升的,进入高收入门槛之后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因此,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短期因素加剧了经济增长下滑,但并没有改变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而真正改变中国经济增长长期趋势的是结构性因素。结构转换迟缓是导致中国经济出现趋势性和机制性下降的重要原因。什么叫结构性因素?第一需求结构长期失衡,消费需求明显不足,消费需求引领经济缺乏动力支撑。第二,供给结构转型迟缓,高端制造发展不足。第三,大规模复制创新难以为维继,自主创新严重不足。第四,过早过快的人口老龄化导致做蛋糕的人减少,分蛋糕的人增加。这里进行逐一分析:

第一,需求结构长期失衡,消费需求明显不足。当前我国GDP中贴近消费的比例太低,而偏重于钢铁、水泥、电解铝的部分比重太高。2005年,当中国处于中低收入阶段时,我国最终消费率、最终投资率跟同类型国家相比,最终消费率明显偏低,投资率明显偏高。在2015年中国处于上中等收入阶段时,中国的最终消费率低于、投资率高于同类型国家。

2021年中国已十分临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值,当年消费率55%,投资率43%,而高收入国家最终消费率、投资率分别是76.8%,22.3%。所以,中国当前遇到的问题是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但投资现在面临的问题一是规模偏大,二是结构不优,三是投资空间越来越小。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中国的路水电气网房港口码头机场高铁全部建设都差不多了,产业投资空间也趋于饱和,再想寻找新投资空间边际效应下降。一个经济体不可能长期依靠扩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临近或进入高收入国家门槛之后,任何国家都是依靠消费引领经济增长,就是说贴近人民福利的那些消费份额是不断上升的。

再看消费。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是必然的,但中国的消费缺乏支撑动力。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在持续下降。二是社会保障没有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大,阶层之间保障差距大,真正需要保障的低收入人群保障力度不足以支持他们消费。农民60岁以上养老金最低只有一百多块钱,工人跟干部,机关事业单位都有差别。还有,结构性矛盾凸出,城乡地区群体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人群过少,中低群体人口规模过大。一个国家临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值时,中等收入者或者中产占社会比重至少在50%以上,进入高收入门槛值后达到60%,我们现在只有百分之三十几。扩大消费,缺乏动力支撑,结果是低收入人群没钱消费,中等收入人群有钱不敢消费,高收入者不愿意消费。

中国当前遇到的明显问题是储蓄加快上升,消费率缓慢增长,两者差距越来越大,储蓄余额从十年前73万亿元上升到238万亿元以上,而消费额仅从15万亿增加到44万亿,消费跟储蓄的差距扩大得非常快。储蓄等于什么?储蓄等于贷款,等于投资,等于产能,当产能无限扩张时,如果消费跟不上去,一旦外需出现下降,必然导致国内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

第二,供给结构转型迟缓,高端制造发展不足。 当前,在动能结构转换方面我国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下挤”,即我国的中低端制造业由于劳动成本上升,正在受到东南亚、墨西哥这些国家的替代,挤出效应越来越明显。二是“上压”,即我国的高端制造业正面临着美国、欧洲这些国家的高端压制,发展高端制造面临“断供”、“断芯”、“脱钩”,制造业转型困难进一步加大。

第三,大规模复制创新难以为继,自主创新严重不足。当今世界,在彰显各自价值观和制度优势的环境条件下,由于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推广溢出规则安排是由西方国家集团控制。我国被迫要选择从0到1的创新方式。目前,我国有五个方面问题要解决,一是重大技术装备缺乏。二是核心基础零部件对外依赖严重,可控水平偏低;三是工业软控制系统等基础薄弱,受制于人;四是关键基础材料卡脖子,可获性差;最后,质量标准,设备仪器检测都依赖于外部。

有一本书叫《从0到1》,作者讲当今世界有两种创新,一种是从0到1的创新,一种是1到N。中国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最需要的从0到1的创新。但从0到1的创新投入需求大、时间长,创新体制要求较高。

最后一个结构性问题,是过早过快的人口老龄化导致创造财富的人在减少,消耗财富的人在增加。2021年中国老龄化人口20.8%,两个亿的老年人需要养老,但是现在东部沿海和中部一些省的抚养比已经高达30%左右。什么叫抚养比?就是需要养老的65岁以上老年人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

以上四大结构性矛盾是影响我国经济出现趋势性和机制性下降的关键变量,这些变量在近期不可能很快消失,所以将经济增长率向下拉的力量会继续起到作用。

另外,从外部因素分析,国际环境变化也存在着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率下行的变量。

首先面对世界性通货膨胀,各大经济体均采取紧缩货币,世界将面临二次经济衰退,衰退必将带来需求收缩,需求收缩将给中国外需带来较大冲击,这使得我国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难度大大增加。

其次美国对中国的经济打压可能会进一步具体化、系统化和制度化,对中国贸易和投资带来的种种限制近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三是俄乌战争、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使世界的产业链、供应链的变化向内向化、多原化,多中心化和政治伙伴化演变,会对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带来风险。因此,无论从国内结构性因素还是从国际变化看,近期内这些因素要想消除或者向好的方面变化是比较难的。总体判断是今后我国经济增长出现趋势性下降的可能性会进一步加大。

几点政策思考。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看,当前我国格外重视经济增长出现的矛盾问题,这是社会稳定安全的基础。

如果今后四年中国GDP年均增长4%,汇率平均按6.8:1计算,必须保持4%的年增长率才能使中国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门槛值,但是依靠4%到2035年跨上新的大台阶是有困难的,因为每年必须保持5%的增长才能再迈新的大台阶。

因此,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防止经济下滑,从需求侧看怎么样稳消费和扩消费,核心是保就业,保民生;供给侧是怎么稳制造业,推进制造业顺利转型,推进服务业健康发展,这又牵扯到保市场和保企业。我的建议就是财政要采取适度扩张的政策,货币政策适度要稳。增量的扩张财政要用于民生,补内需短板用于消费需求,货币要稳,主要是要把普惠型金融、实体经济方面作为政策重点。比如中小微企业、民企、乡村振兴。扩张财政钱从那儿来?第一,国企股份化一部分。第二,发行一部分债券。第三,国有金融机构的利润要上交一部分,因为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因长期垄断地位存在长期超额利润。

需求侧一定要把扩大消费,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引领作用作为重点。有几个政策要点:第一,调整收入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中不断提高劳动报酬比重。第二,在再分配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瞄准中低收入人群,增加这部分人群的收入。一个最根本的政策要点就是公共资资源向谁倾斜?我认为有钱要给低收入者,才能产生最大的效应,即政治效应和消费效应。

第三,发行一些一般性特别债券,解决地方公职人员的工资发放问题。从长期看,中国应该实行两个收入十年倍增计划。一是要把现有的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十年翻一番,二是把中等收入群十年扩大一倍,使中国到2035年中等收入者或中产达到8亿以上。若如此,我国社会就会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另一个方面是稳投资,投资规模不能再扩张,要稳定,还有要优化投资结构,向强民生补短板,培育潜在增长率倾斜,将增量公共资源调向消费方面,增加有利于就业、有利于增加收入、有消费方面的投资。

供给侧方面,我认为从现在开始要把制造业转型升级作为支持重点,不断增强制造业的根植性,制造业作为一个“大树”,这两年来它的根系在萎缩,向东南亚转移,民企纷纷“躺平”,下一步需要提升制造业根系网络,我们要从科技、成本、融资、能源、税费、体制、营商环境等方面,营造制造业良好发展的支持体系,给制造业提供良好的“空气、水分、土壤”。

最后房地产。我的意见是当前房地产市场政策目标不是治本问题,而是稳定问题,不要让它再向下滑。采取系列政策延缓房地产的衰退趋势,让它短时间内稳下来,走出暂时的困境。

最后,预祝中国经济能顺利迈上新台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预祝各位工作稳定,收入步步上台阶,家庭和谐,人人幸福。谢谢。

分享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