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讨 > 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专家观点】王广宇:转型金融与数字化减排
发布时间:2021-08-20 15:31:45作者:王广宇来源:浏览:打印

\

王广宇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理事长,华软资本管理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尊敬的贾院长,张蕾会长,各位嘉宾,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在线的很多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第二季度的宏观会议召开了,我在这里报告一些最近研究和思考,主题是两个问题,一个是转型金融,一个是数字化减排。
碳中和这个问题从去年习主席发表指示以来变成了中国全社会的一个重要趋势,不管是作为研究者还是作为企业家,大家的体会就是就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我们每个机构或者每个人不管你是主动的要去参与变革还是被动的参与变革,大家都会体会到这样一个趋势、政策、浪潮对我们的影响。
但是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低碳和绿色发展又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十年、二十年以来,各个国家,各个领域都在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中国确定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是人类气候合作的一件大事儿,也可以说是个里程碑的事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碳排放占到世界25%-30%。这个25%左右的并不是中国人自己消费了这么多的碳,我们作为世界上制造业大国也为发达国家、为全球经济,为全球的制造生产付出了很多。所以,它是一个复杂深刻的问题。中国确定了这样的目标,就表明全世界在气候合作这个问题上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因为很多发达国家他们今天已经完成了碳达峰,正在碳中和的路线上,中国大概还有十年左右的时间可以实现碳达峰。各行各业都要思考在“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应该做些什么事情,应该怎么去做。
采取的行动在这里提了几条,改善能源结构,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更多的使用清洁能源有关的技术,推动碳市场和金融行业的转型,增加森林碳汇,当然也可以采取一些负碳或者零碳的技术中和它,改善每个人的生活和消费的方式;通过数字化可追溯建立每个人的碳账本,每个商品的碳足迹。今天我的研究集中在金融转型和数字化减排这两个话题上,汇报有不完全不准确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金融这个行业怎么样支持绿色转型?给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应该想一想。当然金融机构也会提自己的“双碳”目标,比如说汇丰银行十几年以前就在全球范围内宣布自己实现碳中和。作为一个金融机构它是一个轻资产的公司,相对来讲排放的压力就没有那么大,自己比较容易实现。但是我想金融行业和金融机构更重要的问题是怎么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金融在推动绿色转型中有三个作用。一个是绿色金融,这个事情也倡导了很多年了,绿色金融是一个非常积极的行动。绿色金融的范畴有非常清晰的界定,当前来看它的范围也是比较有限的,怎么样扩大和发展绿色金融是一个重要问题。第二个方向是讨论的碳金融,7月16号启动碳市场以来,中国碳金融有关的问题采取金融市场的体制给碳排放权甚至给碳信用建立这么一套交易体制,让更多有碳排放的企业主体参与到这个金融市场来。这个问题在中国也不是一个新生事物,过去十年七个地方试点,在碳权交易上去年每年十几亿的交易额,相比一个金融市场来讲它还是个新生事物,发展还需要更多的关注。第三个问题,金融部门的其他部门应该怎么办,刨掉绿色金融和碳金融,其他部门怎么办?难道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什么也不做吗?我想肯定不是这样子。每个金融机构也都会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一个是自身的“双碳”目标和战略的制定。另外,他所服务的客户,所关注的投资标的,所支持的这些企业怎么样加速导入到减碳和减少排放的过程中,这就是转型金融。当前某种程度上最重要的是要发展转型金融,因为绿色金融和碳金融受到比较多的重视,但是转型金融这个范畴讨论的比较少,而且很多的机构还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转型金融在金融的观念,在投融资的技术,在资金的动员,在专业能力和专业支持方面还比较欠缺。
转型金融是什么呢?我们尝试给它一一个定义,为了构建清洁低碳能源和安全高效的产业体系做出金融市场和行为调整,实际上是气候转型和可持续金融的演变。因为有很多领域讨论气候金融,也有很多领域讨论可持续金融,转型金融是这两者的统称。这类金融活动的宗旨是减缓气候变化,与绿色金融相比,应对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高。
我想说一个例子,绿色金融的发言在去年中国统计的数据大概12万亿左右,主要投在两个方向,一些投在绿色基础设施,另一个大概有3万亿左右投在清洁能源方面。今天我们离三万多亿的绿色金融推动能源转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还有60%是依赖煤炭,20%左右依靠石油,要去想在这些领域里这些金融部门在做什么。换个角度讲,如果一个企业今天它不是在清洁能源行业,它就在一个高碳高排放的行业里,但是这个企业有清晰的减碳目标和战略,也愿意使用这些低碳技术或者高效节能的技术,也有明确的转型计划,也有行动,那么金融部门应不应该支持这样的企业?如果支持这样的企业,那些行为怎么跟绿色金融挂钩?这样的业务就可以理解成转型金融,我们应该支持大量金融部门去支持那些有转型意愿的企业,通过转型金融的行为促使这些企业更快的减碳,更快的低碳化,更快的提高效益,这就是这个问题的现实存在的意义。
绿色金融发展有一段时间了,各国政府都有比较清晰的界定,业界也给它形成了相对清晰的一些范畴,包括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债券、信托、基金等。但是绿色金融这个问题如果深度的去看,面对的问题不是广义上我们怎么分类的,而是“灵魂三问”,“真的绿”?怎么界定这个企业是真绿还是表面绿?“有多绿”,一个绿色企业100%纯绿还是在它有一部分业务是绿色的,有一部分业务仍然使用到传统的能源技术高排放?以及“绿多久”。今天是我们认定绿色属性比较强的企业,它未来是不是还是这样去做。
绿色信贷银监会出了很多政策,我们看到一个数据,去年12万亿,整个质量也很好,绿色贷款的不良率比全国平均不良率低很多。比如工商银行作为典范,它的绿色贷款余额去年1.85万亿,建行、农行都超过了一万亿,表明在这些银行是非常重要的业务。
这个数据一方面看到它在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思考一下绿色信贷在整个信贷里所占的比例,大家可能非常清楚,中国的信贷余额超过250万亿。所以,12万亿左右绿色信贷在整个中国的信贷体系里占到5%上下,我们自己想想,95%的信贷是绿色的吗?怎么转绿,多长时间转绿?这应该属于转型金融讨论的范畴。
绿色债券,全球的绿债超过了1600亿美金,中国的绿债2018年2200亿。但是绿债主要集中在国有平台和国有企业,特别是对民营企业这几年都在信用收缩的过程中,更多的民营企业发债难,发绿债就更难了。如果再跟总量相比,绿债占的比例也许就更低了,一百万亿的债券规模中几千亿的绿债基本就处于微不足道的。
所以,绿色金融这个话题,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包括绿色证券,绿色基金、保险这些范畴都很重要,但是它毕竟不是今天金融业的主流。金融业要大力的发展绿色金融,但是这过程中自己的主体业务也要转型转绿。
碳金融碳市场,本质上说的都是一件事情,基于碳排放权进行的交易,把碳排放权视同为一项资产,无论是通过碳配额的方式还是通过碳信用的方式赋予这个资产一个特定的机制进入市场交易。我们现在采取的主要方式是碳排放配额,由政府给企业设定排放的上限,从而约束这些重点企业的排放量,排放总量减少,排放配额交易。还有一种做法建立碳信用,允许基于减排或者吸收温室气体的项目产生核证,把核证减排拿来交易,中国之前做过CCER,未来一段时间碳市场发展应尽快恢复CCER。
碳市场还有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问题,一级市场是政府和企业之间发放配额,7月16号是发电行业,发电行业之外其他的行业配额怎么发放,是一次性发放,还是持续发放,采用核准制的发放还是建立一套市场规则发放?第二,二级市场的问题。中国现在采取了上海交易,武汉结算,可能在广州会部署期货这样的一个方案。
碳金融再发展,除掉排放权交易会面临一些新的话题,金融衍生品、期货、质押融资。如果碳排放权认为一项资产的话,理论上它可以做质押融资,如果今天政府发放的排放权是现货,理论上可以设计期货和衍生品。市场中天然全对一项资产,它的金融属性就会被充分的挖掘出来。
还有碳金融的投资人,投资人在一个开放市场里投资,会有利他的想法,首先要利己。一旦出现跨境交易的时候,必不可少的会面临一个问题,碳边境税。经济学上有个假说叫污染天堂假说,发达国家那么早就碳达峰了,他们都在中和的路上,不是因为他们的消费的碳减少了,是因为他们生产的碳减少了。中国今天占了全球的25%的碳排放量,不是中国消费的碳太多,是中国生产的碳太多。基于消费超于基于国土的总排放量,这个国家就会成为一个污染天堂。中国有积极的行动,但是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另外一些制造业大国他们什么时候行动。涉及到一个国家出现碳金融产品时,有没有机会引入国际投资者,一旦引入怎么定价?这个碳边境税的问题很突出,这次欧盟最近在讨论,聚焦碳边际税的讨论我们国家也参与到工作讨论,有可能一段时间出来一些原则。
转型金融的两个可以发力的点,一个点是改为降低绿色溢价,绿色溢价就是零碳排放的能源成本和传统能源成本的差价。所以,降低绿色溢价有两个方式,一个是降低零碳排放的成本,第二提高传统能源的成本。这两件事情的方向是一致的,但是难度都不小。降低零碳排放的成本,研究清洁能源技术,比如光伏技术在过去15年的时间已经有非常大的变化,十几年以前发一度电要几块钱的成本,现在不靠补贴基本也能活下来。但是光伏发电除掉发电之外,它还有巨大的消纳成本,与火电为主的传统发电技术和电网的运行状态,海量的消纳成本,如果算上光伏的消纳成本,它的成本还是比传统火电高很多。
进一步提高传统能源成本看起来也不太现实。这几年大宗商品,以煤炭为代表上涨非常厉害,发电企业和电网压力非常大,尽管我们的电价没有特别多的调整,也没有传导到实体企业里,但是各位非常了解实体企业,在能源方面增加开支,增加成本这种可调节的空间已经非常小了。如果进一步提高能源成本,可能对实体企业是一个灾难性的消息。
这样来看转型金融金融市场要主动调整,而且能站出来支持这些中高碳、中高环境影响的企业和经济活动,不要觉得我们一谈碳中和就觉得只是清洁能源就是好的,中高碳的企业给金融支持就是不高尚的,没有这个道德上的划分,应该积极的支持一些中高碳企业和经济活动,让他们进一步明确减碳的目标,通过采取先进技术,通过积极的商业行为实现减排。全球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的温室气体,510亿吨的准二氧化碳,工业、电力、农业、交通这些方面都是占的比重非常大,转型金融可以改变这些。
转型金融另外要发展权益投资,第一是通过投资清洁能源驱动能源的清洁和可再生化,第二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和减排。只有投资者驱动那些企业才有内在的动力,仅仅靠行政命令或者仅仅靠消费和市场的驱动力是有限的。第三是农业的现代化和科技化。农业过去大家都觉得是绿色的,但其实农业也是排放的大户,通过一些创新的业务,在作物育种、食品生产安全、现代化设施的更新也能使农业的碳降下来。
最后是前沿科技的突破。真正要解决掉碳中和要靠发明一些零碳的碳减排的技术,最理想的是可以出现一些零碳或者负碳的技术,特别是在一些有想象空间的负碳技术,碳捕捉、储存技术上如果有突破,把CO2捕捉回来,封存起来,循环也可以完成。在这些领域里只有创新的投资,权益性风险投资可以帮助实现。
第二个话题,数字化减排,我简单说一下。数字化浪潮是一个确定的趋势,通过新冠疫情大家也意识到数字化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商业工作行为有了彻底的改变,但同时数字化对全球的减排或者对中国的减排有巨大的潜力。第一是大力发展数字产业可以降低自身的排放是个直接效应,数字化转型对推动其他产业是间接效应,通过信息技术构建了碳市场或者构建了创新商业是补充效应,这三种效应是数字化减排的客观存在。
中国的数字化产业直接减排还是比较突出,广义上来讲中国的数字化产业要占到GDP的30%左右,这些行业总体来讲它的能耗水平、排放水平都是比较低的,如果这个行业能进一步扩大,整体排碳的诉求降低了。当然,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可追溯减排也非常重要,因为传统产业能够数字化转型,计算机、通信先进制造业会使得软件、电子商务的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这对整个经济行为是个大的影响。数字化技术广泛使用,使得碳足迹更加清晰,让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可以监督这个企业的排放行为,实现在全市场全社会面前可以追溯减排。另外,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会使得传统产业的流程变革、产业组织、价值环节都进行重构,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清洁能源替代,提高能源消费效率,降低单位能耗强度,减少传统产业的碳排放。
能源和IOT网络,如果能真正构建一个有限的能源互联网不光只影响能源的生产,也影响能源的传输,比如怎么样把每个人家里,每个屋顶上,每个工厂的光伏分布式能源有效的接入到电网。如果能提供一个有效的能源互联网,每个人在消费和服务方面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或者形成一个数字化赋能的一对一的服务,可能是未来能源消费带来巨大的变化。能源互联网的构建也是一个很重大也很有挑战性的事情,需要更多的创新企业和创业企业去参与。
两个思考,一个是转型金融要成为砥柱中流。应该让主流机构做转型金融,跟绿色金融一样重要。特别对投资者来讲,过去我们觉得离碳排放很远,事实上气候变化关系到长期投资者能不能保值或者实现投资目标,不能简单的撤离投资来规避,这是撤不了的。在这个市场环境里,你不能说我不干了就好象你规避了风险,不是这么个道理。所以,权益投资者会扮演重要角色,绿色投资者的核心利益在于限制传统技术的运用,发展低碳技术需要超额奖励。绿色权益投资者需要通过ESG和尽责管理,积极主动的把握转型机遇,有机会实现整体长期价值的提升。对于绿色溢价和绿色投资,可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认定成本收益,比如可追溯减排,很需要一个监测的部门进行认定,不然的话这个问题各说各话,大家不太容易形成共识。
从碳金融的市场来讲,是比较复杂和特殊的,不管政府、企业还是投资者都需要更长的时间建设这种能力,因为市场可以包容更多的有针对性的碳工具,使参与到其中的主体,不管哪一类主体都高效管理自己的碳问题。
最后金融机构应该确立自己的净零目标和战略,同时督促自己的客户或者督促自己的被投资企业管理气候风险,这是他们改变现有战略,通过资本配置和技术部署,实现更快的绿色转型。
第二个思考,企业家精神是“双碳”转型的成功的关键。因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一定需要政策、技术和市场合力,但是中间企业和企业家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本质上来讲,更优秀的企业家加入,更多的企业加入,组合出来新的产品和技术,整合资源使得在零碳产业规模化的运用,引导长期资本投向未来科技,这都是需要企业家做的事情。企业家精神最为稀缺,最为重要。当然,整个碳中和的目标也需要更多的社会组织和平台去监督和参与,推动社会组织实现自我管理,参与绿色治理,对绿色和转型金融项目进行监测、评估,提高透明度和可信性。
今年5月份的时候,在研究院的推动之下,跟清华大学全球化研究院,生态环境部规划院一起发起了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这也是我们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构建新型智库和构建交流平台方面做的一个新举措。未来一段时间研究院会和碳中和50人论坛紧密的合作,做更多的调研,做更多的交流,帮助一些企业和各地的政府在指定他们的“双碳”行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谢谢大家。

(此为2021年7月24日在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第二季度宏观形势分析会上的发言)
 

分享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