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讨 > 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黄剑辉:构建新型宏观政策框架 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日本80年代经济发展兴衰的启示与借鉴
发布时间:2016-07-13 15:20:26作者:黄剑辉来源:浏览:打印
7月10日,新供给2016年第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在上海举行,会议由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主办。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在谈及“日本失去的20年”时指出,1985年美、日、德、英、法签署“广场协议”启动了日本经济的由盛转衰。不断升值的日元、大量涌入的热钱和有利的杠杆投资机会带来空前的资产泡沫,随后日本政府采取紧缩性措施,经济泡沫的破灭使日本经济元气大伤。在失去的20多年,日经经济增速再未突破5%,平均增速低于1%,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甚至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负增长。
 
当前,长期失落导致日本经济疲态尽显,具体体现在外贸连续5年出现逆差;经济长期陷入通缩,债务率持续攀升;人口进入负增长,老龄化问题日益显著;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缓慢,产业空心化效应凸显。
 
尽管安倍当选首相后先后推出了“老三支箭”和“新三支箭”,但是成效有限。黄剑辉称日本目前财政政策空间非常有限,货币政策也陷入两难,若继续宽松,市场恐慌将加剧,更多避险资金将流入日本,导致日元升值;若停止宽松,市场宽松预期落空,日元依然会走强。未来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日本经济面临外部需求疲软、国内个人消费不足和结构性问题等诸多风险。
 
在黄剑辉看来,日本经济从成功陷入失落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三大方面。
 
首先从政策层面看,日本出现了一系列决策失误,宏观调控政策失误,金融自由化改革失当助推了泡沫经济,泡沫破裂的救助措施过于拖延。
 
从制度层面看,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出现“制度疲劳”,“官产复合体”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的主导和干预,弱化了企业的竞争和应变能力,在工业经济时代,日本金融体制在支持特定产业、完成赶超方面有巨大优势,但无法适应信息经济的到来,另外关系型企业体制的弊端,在经济增速趋于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开始逐渐显现。
 
从供给层面看,少子老龄化加剧,导致日本经济活力下降,全要素生产率下降
  
日本经济的经验教训对中国有何启示和借鉴?黄建辉归纳了4点。第一、要保持战略定力,确保决策自主;第二、构建新型宏观政策框架,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其中改革的重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要完善金融监管,防范泡沫经济;第四、要完善社会保障,应对老龄压力。
 
以下为实录:

黄剑辉: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能够再次来到上海,来到凯宾斯基酒店这样一个会场来研讨中国未来的经济形势、经济前景问题。置身今天这样一个会场,能看到水族馆和明珠塔的地方,可以说我们既看到了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进步和达到的高度,同时因为今天上海的天气不太好,明珠塔上面也笼罩了一片迷雾。从这个角度看,就如同今天的中国一样,既有很大的进步,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也还有很多看不清的地方。如何来拨开这个“迷雾”,展现出中国更加清晰的美好未来?展望当今全球一个基本的格局,如果把中国放在全球;如果我们是在跑一场190多个国家参加的马拉松,中国目前已排在第二位,排在第一位的是美国,但是我们可以说已经望到了他的项背。排在第三位的是日本(按市场汇率)、印度(按购买力平价)。不久前,已向大家分享了对中印对比的分析——《21世纪龙象之争——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对于日本问题的分析。我们看一下日本基本的国情,37.78万平方公里(比云南稍小),GDP排在第三位,人口1.269亿。古代、中世纪日本没有什么太多可说的,以学习汉唐为主。近现代从1867年明治维新以后,展示了新时期以改革为支撑的新型日本,一直到今天有所衰落的日本。

我们的研究报告,包括五个部分:一、日本经济发展历程:从“成功”向“失落”的转折;二、当前日本经济的主要特征与前景分析;三、日本经济从成功陷入失落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四、全面看待日本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五、日本经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先看一下明治维新以后,1918年日本工业达到了56.8%的比重,实现了它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1941年挑起太平洋战争,战后从1946-1955在美国的“间接统治”下,推进了二次改革,实现了战时经济向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转变这样一个时期。1956-1973发表了一个白皮书,认为日本已经进入了高速增长;1973-1985全球进入到滞胀时代,但是日本还是达到了4.1%的增长。这样一个反差,使得它的GDP达到了美国的60%,人均GDP达3万美元,是日本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日本式的经营”是全世界,包括美国都十分推崇的。1986年以后是什么样的故事?为了解决贸易赤字,1985年签订了《广场协议》,启动了日本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不断升值的日元大量涌入热钱,推动了空前资产泡沫。到1989年-1990年泡沫扩大以后,开始采取紧缩性的措施。泡沫破灭,使它的元气大伤。此后就是“失去的20年”,经济增速总体上低于1%的阶段。

以上简单回顾了日本近现代的发展历程。从特征和前景来看,有什么特征?1.长期失落,导致日本经济疲态尽现。外贸连续多年逆差;2.长期陷入通缩,债务率持续攀升;3.人口进入负增长,老龄化问题日益显著;4.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缓慢,产业空心化效应凸显。这是几方面的问题,当前的主要特征。
    
对于安倍经济学,2012年12月在安倍当选首相以后推出了“三箭齐发”的安倍经济学,曾经热闹过很长一段时间,但成效不太明显。2015年9月份,又提出了“新三支箭”。不管是“老三支箭”也好,“新三支箭”也好,目前来看成效有限。财政空间也已经非常小,货币政策方面也是面临两难。怎么两难呢?如果继续宽松,市场会恐慌加剧,更多的避险资金会流入日本导致升值;如果不宽松、停止宽松,市场宽松的预期落空,日元也会走强,就是这样一个“两难”的境地。从经济面临的风险来看,IMF最近对日本的经济,2016年、2017年都做了预测。最新4月份的预测是2016年GDP增长0.5%,比1月份的预测减了一半;2017年是-0.1%。这样一个状况,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做了一些分析。
    
首先,政策层面出现了一系列的政策失误。从宏观政策方面,有明显的失误;第二,金融市场化失当。从制度层面,概述为叫“出现了制度疲劳”。具体有几个体现:1.官产复合体的体制。政府对经济的主导和干预弱化了企业的竞争和应变能力;2.在工业经济时代,日本金融体制在支持特定产业,完成赶超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没有适应90年代中期以来信息经济的到来。金融的结构,与生产力的结构是不匹配的,还是当年支持工业发展的金融结构,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3.关系型的企业体制的弊端,在经济增速趋于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开始逐渐显现。全球化要求必须要法制化、国际化的标准,但是靠关系型的企业体制在日本国内还可以,到了全球化的背景,跟欧美企业相比也显示出弊端。从供给层面,少子老龄化加剧,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是主要的问题。表现在“老龄少子化”,导致经济活力有明显下降,全要素生产率始终是在下降。

以上,分析了日本衰落的深层次原因,从宏观政策、供给层面、金融层面,多个层面都进行了分析。尽管日本已“失去20年”了,但是我们对日本还是要全面分析,实际也没有大家想的这么糟。

主要体现在:日本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国民的富裕程度,仍然是在全球名列前茅的。比如:日本长期是稳居世界前三,虽然被中国超了,但是人家还是第三; 第二个方面,人均GDP与欧美国家还是保持很接近的水平。2014年还是中国的4.7倍; 第三个方面,日本海外净资产是在全球第一的; 第四个方面,日本外汇储备始终还是列全球第二位,虽然比中国低,但是比欧美发达国家还是要高。还有就是日本的经济增速虽然比较低,但是它的质量很高。增速不是很高,但是人均质量还是很高的。整个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一直是处于高端的位置,国家保持着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一点必须纳入到关注;第五个方面,对于资源环境的依赖程度比较低。整个能耗、森林覆盖率68.5,都是郁郁葱葱的,而不像我们很多的区域。

从发展的质量来看,前沿科研成果在全球也是排在前面的。企业创新能力,2015年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日本有40家上榜,美国只有35家,中国是“0”家、我们一家都没有。所以千万不要沾沾自喜了,因为在很多方面日本仍然是很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的。社会稳定方面也很高,就业情况好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失业率非常低。国民储蓄率在发展中国家也是处于较高水平,贫富差距很小。

从城市化水平基础设施来看,我们去到东京、大坂、京都,都是在全球大型城市里面各个国家第一,各项基础设施水平跟全球顶级国家比,都是处于领先地位。从国家素质、医疗水平看,也是保持很高的水平,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很高,医疗条件处于世界最顶尖的水平。所以看待日本的经济发展要全面的来,我们国家虽然在经济发展速度、总量上超过了日本,但是在质量、社会保障、环境治理、公民素质等方面都跟日本有很大的差距。

虽然日本经历了“失落的时代”,但是并没有像美国1929年大萧条的那种情景,很多指标还是很好的。所以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以邻为鉴,启示及借鉴:1.保持战略定力,确保决策自主。日本由盛转衰一定程度上是政策不自主的原因;2.构建新型宏观政策框架,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来引领经济持续的转型升级,将深化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创新机构。包括:要调整政府、市场的关系,推进金融改革,鼓励创业创新。从政府、金融供给、实体三方面都要推进供给侧有效的改革,构建一个以“中西结合”,“改革开放创新+财政货币政策”的标本兼治型的宏观政策,而不是把眼光只盯在财政方面怎么透支,货币怎么宽松。
    
同时,中国必须主动融入全球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要将“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推进,构建一个中国主导的“4.0版”的全球,由过去关注“欧、美、日”,转向引领“亚、非、拉”国家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通过“国际创造需求,国内创新供给”,破解全球失衡,助力新一轮发展。有这些措施的话,我相信笼罩在明珠塔上面的迷雾很快也会破掉。中国经济的前景,也会逐渐的看清,中国的光明前景,应该是可以期待的。
    
谢谢各位!
 
杨燕青:非常感谢黄院长,每一个系列都给我们解剖一个国家。把日本解剖的非常结构完整,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日本。我觉得他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基本判断的角度,我觉得大家还是需要关注。比如:怎么来看日本。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是海外净资产第一的国家。同时,科技创新能力非常强,失业率非常低,贫富差距非常小。这是一个我们平时可能会忽略的日本,另一个日本。但是日本犯了很多错误,他的政策有非常多的失误,同时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失当导致了资产泡沫。资产泡沫之后处理比较拖延,从写导致了“失去了20年”。中国怎么吸取这些教训呢?他也给出了几个方案,这几个方案跟新供给政策框架完全一致。一个是得有新型的宏观政策框架,供给侧改革的重点还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也是改革的一系列的改革周期。我们还得有一个中国主导的全球化的进程,或者是说中国自己特色的全球化的竞争。比如:亚非拉、一带一路。整体国内和国外的框架打通,我们有一个好的政策框架,同时供给侧改革启动新的改革预期,黄院长预计我们的天气会好起来。


 
分享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