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理论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基础理论研究

王庆悖论
发布时间:2013-07-29 20:13:00作者:来源:浏览:打印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上海重阳投资总裁王庆认为,过早泡沫化威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政策应更注重经济的供给面管理。
  
  “由于对未来经济发展预期过于乐观并形成高度共识,反而越有可能导致该预期无法实现的‘悖论’。”
  
  中国实体经济的繁荣,催生了中国地产和金融资产市场的繁荣,但过度和提前的繁荣是否有利于中国经济未来长期繁荣的实现?在2013年7月27日新供给经济学双周学术研讨会上,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上海重阳投资总裁王庆提出了如上的“悖论”。多位与会学者将这一描绘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的前景,称为“王庆悖论”。
  
  自2003年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在2005年之后推动了中国股票市场的泡沫化,并在之后持续推动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但资产市场提前到来的繁荣,有可能损害中国实体经济的长期繁荣。
  
  王庆称,理论上讲,资产价格是对未来现金流的贴现,必然体现对未来的预期。鉴于中国经济尚处于相对低的水平,正在追赶发达经济体,加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导向,于是比较容易形成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路径的高度乐观共识。基于对未来经济乐观的预期,通过金融市场机制的贴现功能,就会很容易在短期内推高资产价格,形成资产价格泡沫化。资本市场越不健全,这个倾向越容易出现。
  
  “这种基于过度乐观预期形成的资产价格,会吸引资金、土地甚至劳动力等要素向虚拟经济集中。和实体经济相比,资本市场其资产相对同质化,更容易加杠杆和获得融资,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王庆说,但资源向虚拟经济集聚,就会形成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缺乏资源投入的实体经济(如制造业、农业)的竞争力于是弱化,反而威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无法实现预期的经济提升和追赶。毕竟中长期的增长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土地和全要素生产率等供给面因素。
  
  王庆认为,这个趋势在当前的中国经济中已经有所显现。比如,房地产行业的实际利率水平,要比制造业面临的实际利率水平低很多;越来越多的从事实业的企业家开始进军金融和地产等资本市场属性的行业;上市成为一些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等等。
  
  与会的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白重恩教授也表示,资产交易对货币有需求,而资产交易的货币需求并不创造GDP,这就导致,金融资产(尤其是房地产)的交易挤占了货币需求,对实体经济层面的货币供应产生了挤出性影响。
  
  王庆表示,这一“悖论”的逻辑,有些类似索罗斯提出的资本市场上出现的“反射理论”:当资本市场的参与者都预见一个事情要发生,结果反而降低其发生的概率。在经济实践中,这个悖论和“荷兰病”的发生在机理上也有共同之处。
  
  在这方面,日本(泡沫经济)是教训,而德国(健康的实体经济)是经验。在具体政策上,中国是否应继续大力发展金融和房地产部门?王庆认为,应该推动更具有中性意义的房产税等政策。另外,政策上要求更注重经济的供给面管理,规范资本市场的发展,防止经济过早出现泡沫化。
分享到:0